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兵马俑2号坑或出土蓝脸俑 20多年不发掘“不正?!?
【访谈】
一座坑和一座陵:关联越千年
记者万建辉
彩绘保存技术已经很成熟
读+:此次再发掘,与1994年的那次有什么关联?
袁仲一:第一次发掘的总体收获,是对2号坑的形制、范围和建筑结构基本搞清楚了,对陶俑陶马的排列心中有了数。这20年来,我们对各种遗迹进行了仔细清理和记录。我曾带领同事做了一个原棚木面积十五分之一的巨大模型,炭迹、席纹、木结构的榫卯、车辙等等,都如实再现于模型之上。这些都算是这次发掘的前期准备工作吧。
读+:人们怀疑这次发掘背后有商业因素的考虑,你怎么看?
曹玮:说到商业目的,无非是说我们不甘寂寞,担心没有新东西出土,整个博物馆的游客就会减少。这个也是实情。如果博物馆不发展,下场是很惨的,你看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半坡博物馆。它上世纪50年代末成立,六七十年代时名声如日中天,80年代时游客仍然是熙熙攘攘,是游客来西安参观的第一站。进入21世纪后,游客量下滑,馆长对我说淡季最少的一天不到10个人。
这样来说,发掘彩绘可能保存良好的2号坑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提供新的展品,让游客能有新的收获,而博物馆也能良性健康地开展工作,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读+:?;ぜ际醪还?,是不是人们主张不开掘的主要理由?
曹玮:有不少技术问题迄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比如丝绸、纸张等的保存,非常难。所以我主张秦始皇陵先不要急着挖,100年内不要动,我们先把它外围的600多处遗迹搞清楚。至于兵马俑坑,主要涉及彩绘保存技术,这方面已经很成熟了,因此我主张这些坑可以适度推进开掘。
吴永琪:兵马俑彩绘是秦人在陶的表面涂生漆,再涂上矿物原料,2000多年过去,彩绘经过氧化,有的经历火烧,洪水浸泡,非常脆弱,出土时,易随泥土一起脱落。怎样在取土时,防止彩绘脱落,对彩绘加固,并使之不褪色,这方面的技术在实验室里研究成功了,在后来的发掘中采用效果也不错。
此次2号坑再发掘,就是技术进步前提下的理性决策。
读+:兵马俑里有灰烬,很多文物有火烧过的痕迹,一些人怀疑是不是被项羽的部队破坏过,这方面有没有新的解释?
袁仲一:1号坑全被大火烧过,之后是水泡。2号坑局部被烧。有人说是项羽干的,这个推测符合情理,但到目前为止,史籍也好,考古发掘也好,都没发现项羽火烧兵马俑的直接证据。
克林顿说他想来做馆长
读+:古希腊、古罗马没有类似兵马俑这样的陪葬品?
吴永琪:据我所知,没有。之后的西方国家受基督教影响,像西班牙国王,死去后就一口棺材,许多国家国王的棺材埋在教堂,或陈放于教堂,没有什么陪葬品,更谈不上有兵马俑这样的大规模陪葬坑。
这个差别我想是由于东西方对于死亡的观念差别造成的,中国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在阴间继续生活,所以“事死如事生”,生前的荣华富贵,死后也要享受,所以搞厚葬,修大规模的陵墓。古埃及人也是如此,仅有的差别是,他们国王的陵墓是建在地上的金字塔,国王尸体做成木乃伊,保存在金字塔内,中国人相信入土为安,陵墓通常建在地下。
读+:兵马俑与西方人物雕塑有什么不同?
袁仲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古希腊、罗马的人物雕塑,通常由艺术家自由创作,高度写实,通过裸体,展示人的力量与美,中国兵马俑由秦政府主导,组织工匠按帝王的意图创作,也追求与秦军形象的高度写实,有数目庞大的陶俑作品组合起来,彰显军队的实力与气势。
读+:为什么很多外国政要来中国,首站都会选择去西安,去参观兵马俑?
徐卫民:兵马俑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以写实的艺术手法,几乎“原样”地、毫不夸张地再现了中国作为古老文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实力高度。它不需要人们憋足了劲描摹,它直接现身说法,呈现给你一个真实的、古典中国的样子。它对现代人的震撼力无与伦比。
吴永琪:当年克林顿来中国,是我陪他下到1号坑里去的。刚开始他很客气,似乎有些不以为然,总统的作派十足。随着我给他稍作讲解,他看了十几分钟,言语和举止就开始发生变化,就从总统架子变回到一个普通游客的样子。他连连慨叹兵马俑了不起,说他都想来我们这里做个馆长。
我的理解是,克林顿从这里看到了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完全不同的东西。当克林顿的目光停留在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上时,那种时空跨越感是不得了的。
开掘秦始皇陵宜更加慎重
读+:兵马俑与秦始皇陵到底是什么关系?
徐卫民:有少数学者提出兵马俑是独立于秦始皇陵的独立存在,我认为兵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从空间结构上看,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地宫以东1500米,在秦始皇陵夯土“外城”以东1000米,与外城内外几百处陪葬坑一样,无疑也是附属于秦始皇陵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武功”盛极一时,但他及其继承者没有采用真人真马殉葬,而是用陶的东西来代替,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读+:不少专家对秦始皇陵的发掘是持谨慎态度的,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徐卫民:主要是我们目前的?;ぜ际趸褂幸欢ǖ娜毕?,无法使出土的文物得到大面积的有效的保护。兵马俑的发掘尚且如此慎重,在文保技术还不足以保护全部文物的情况下,体量庞大、珍贵文物众多的秦始皇陵,我们的态度当然更要慎之又慎。
焦南峰:当年我主持汉阳陵的发掘,陪葬陶俑本来都穿着丝绸衣服,可是千年过去,丝绸都粉末一样朽烂在泥土里,如何将这些粉末从泥土里分解出来然后再恢复成丝绸,这是目前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所以你看汉阳陵陶俑都光着身子,很遗憾。
但考古工作无法不伴随遗憾,没有遗憾,就不可能有文物?;ぜ际醯恼箍耆煌诘幕拔颐嵌怨糯娜鲜段薮咏?。
读+:既然兵马俑被破坏过,这是否意味着秦始皇陵也早被破坏了?
徐卫民:兵马俑在历史上曾经遭到盗掘和破坏,文献和考古资料已经证实。汉代野史说秦始皇陵打开过,后来也发现过盗洞,不过到十几米深就停下来了。我认为秦始皇陵的地宫应该还比较完整的保存在地下,这和秦始皇陵的高大、地宫的深度有关系。多个朝代在秦始皇陵安置有守陵的人。
谨慎的专家们
【手记】
记者万建辉
还记得几年前到西安采访园博会,凡车站、景点必有兵马俑纪念品出售。西安人把兵马俑当作他们城市的名片。
当然,岂止西安人,兵马俑是全体中国人的名片。
这次我采访的专家,他们出言都很谨慎,刚开始都有点推脱。不过,在与他们交流中我能分明感受到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爱护之情。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既要推进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又要把文物保护好。
退休多年的兵马俑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袁仲一老先生,接到电话时喘着气,说这次心脏病发作得厉害,医生说支架目前不能做,推荐我其他的兵马俑专家。几天后,我再次打电话给老先生,表达深入采访的意图,老人家抱着病体爽快答应了。我们一谈就是半小时。
吴永琪先是婉拒了采访,后在一个清晨接到我的电话,觉得感动,于是放下手头工作,陪我从兵马俑聊到秦始皇陵,很多疑惑由他一一解开。
专家谨慎的背后,可能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他们深知历史话题不可戏言,不能含混,要说就要靠谱,言必有据。此次我接触的这些专家,是这方面的典型。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兵马俑 蓝脸俑 绿脸俑 外国兵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