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面孔 面孔
迎接文化生机勃发的春天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龙新民访谈
龙新民委员近影
■“当我们要离开现场的时候,几位村民大声地喊:‘你们怎么不采访采访我们?’于是我赶紧回过头去说:‘可以呀,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吗?’我这一问,她们便争先恐后地说:‘我们在这里跳舞健身都跳了10年了,现在音箱坏了,音乐都快放不出来了,能不能让镇上给我们换一台新的?’当场镇里和村里的领导立刻答应了这一要求,村民们满意地离开文化广场回家了。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很触动我,你看,农村多么需要文化,农民多么渴望文化生活。而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农村,基层群众要享受点文化生活又多么不容易——”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关切。文化建设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下文艺创作如何引领时代风尚?文艺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龙新民,请他谈谈当下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新思考。
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记者:龙委员,您认为当前应当怎样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龙新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形象地把党领导的事业分为“文武两个战线”,即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不断开辟新境界、新局面。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正是革了文化的命,造成社会的大内乱、民族的大灾难。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重新走上正确轨道,党和政府把文化建设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认为,应当更加突出地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用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上。
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记者:您刚才已经谈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民族,您认为这些优良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龙新民: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确实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我觉得最突出的应该是爱国统一、抑恶扬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华所在。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最崇尚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最痛恨叛徒、汉奸、卖国贼。许许多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被千古传诵,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崇尚的典范。也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考虑,我认为,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当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现在确实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国家意识、爱国情感比较淡薄,而我们现在的宣传教育工作中,新提法、新口号很多,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大。爱国,是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有了爱国之心,才能有报国之志,也才能有爱党爱社会主义之情。同时一个人有了爱国情怀,也会自觉地抑恶扬善,敬业奉献,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无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还是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都需要在全体中华儿女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记者:把爱国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此您有些什么具体想法和建议?
龙新民:这个问题说起来可能话就长了。我认为,首先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上必须明确爱国主义的教育、爱国精神的培育是文化建设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文化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要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在文学艺术创作生产中,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功能,一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怀,陶冶人们的情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谈到中外文学名著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反响就是突出的例证。所以我认为,在文学艺术、影视剧等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热情讴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褂幸惶酰饕褰逃皇强蘸耙恍┛诤?,而是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宣传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之中,要从一件一件具体事情抓起,从娃娃抓起。比如,升国旗、唱国歌这样一些庄严的仪式,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共产党组织这样一些庄重的时刻,举行成人仪式、婚庆活动这样一些人生的重要日子,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励爱国情怀的有利契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教程,应把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在教材的方方面面,体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等过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的一名咨询委员,在参与审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中国历史、思想品德等教材时,提出的一条主要建议就是,要把爱国主义这条主线进一步突出出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开宗明义进行“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在头脑中深深扎下做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根子。
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记者:正如您刚才所提到的,文学艺术作品陶冶人、激励人,在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文艺创作与市场、与受众的关系密不可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市场化、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下,如何把握并处理好这些关系,促进文艺健康发展?
龙新民:我不大认同把现在的文艺看成完全市场化、娱乐化甚至低俗化这一看法。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政府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基本原则等依然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和根本走向。毫无疑问,当今时代,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市场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低俗化的问题越来越显现……面对这一情况,要解决好相关问题,我认为说一千道一万,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促进文化的全面发展。
记者: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您有什么见解?
龙新民: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的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开始,到现在正好30年。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现在,按照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想提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坚持和保住一头,放开和搞活一头。”
记者:您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
龙新民:“坚持和保住一头”,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局,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决保住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坚决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坚决保住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坚决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在这些大的方面,国家要加大投入,大力保障。“放开和搞活一头”,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可以交给市场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通过改制、重组、兼并、吸收社会资本等多种改革模式,激发改革的内在活力和发展潜力,打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产业群、产业链,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
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记者:现在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强更旺了,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这两年对此作了深入的调研,您有什么体会?
龙新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之后这两年,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围绕文化建设问题作过多次调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6月去青海、贵州进行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题调研。6月13日上午,我们到贵州省遵义县三岔镇柏香台庆远社区调研时,天空下起毛毛细雨,而村文化广场上仍有一些村民在跳舞,似乎是有点跳给我们看的感觉,我们赶紧走过去说:“下雨了,大家快回家吧。”但当我们要离开现场的时候,几位村民大声地喊:“你们怎么不采访采访我们?”于是我赶紧回过头去说:“可以呀,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吗?”我这一问,她们便争先恐后地说:“我们在这里跳舞健身都跳了10年了,现在音箱坏了,音乐都快放不出来了,能不能让镇上给我们换一台新的?”当场镇里和村里的领导立刻答应了这一要求,村民们满意地离开文化广场回家了。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很触动我,你看,农村多么需要文化,农民多么渴望文化生活。而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农村,基层群众要享受点文化生活又多么不容易。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必须把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记者: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民生,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您觉得要达到相关要求,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龙新民: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投入。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建个村民文化小广场也好,置办一套卡拉OK、买套音响也好,总是要花一些钱的。鉴于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国家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安排文化发展年度计划时,应当把经费更多地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倾斜,为农村基层群众提供必要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服务。其次,要大力倡导文化工作进基层、进农村、进群众。在农村调研时,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都向我们反映,“农村文化骨干没人指导、没处培训,希望城里文化工作者多下乡面对面地指导农村文化工作,培训农村文化人才。”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紧迫。因为现在虽有一些送文化下乡的活动,但这只能热闹一天半天,而真正要改变农村文化生活面貌,必须培养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激发他们自身的文化积极性。在这方面,我觉得要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工作进基层、进农村、进群众的长效机制和根本办法。宣传文化单位应有一些硬指标,建立相对固定的农村基层联系点,帮助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并把精神文化产品免费送到农村群众中去。三是要努力创作更多能满足各阶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当前,我国精神文化产品的规模、质量和效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新闻出版业总规模也稳居世界前列。但人们也常感叹,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既“多”又“缺”。多了为什么还缺?主要是缺少思想性、艺术性俱佳,能够真正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缺少能够适合基层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欣赏水准的文学艺术、影视剧作品。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必须加强对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与规划,推动反映群众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去满足农村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认为,文化建设更多地惠及基层百姓,惠及农民群众,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文化建设所带来的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动力,必将极大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一定会迎来生机勃发、姹紫嫣红的春天。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龙新民 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发展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