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李零:“学无古今中外”是我的一个梦
2000年5月29日–6月2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参加法国远东学院组织的国际讨论会,讨论“宗教与中国社会”,有个美国学者说,你们怎么这么糊涂呀,居然还讲“中国”,以后不要再讲了。中国学者听了,都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当时,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就坐我旁边,别提多着急。你瞧,咱们研究中国,中国都没了,这叫怎么闹的。他是替汉学家急呀。
现在,中国是什么?理解有点乱。但有一点我还明白,我是待在中国用中国语言研究中国,老土老土。维基网站说我是汉学家,不对。其实,我哪儿是什么汉学家呀。
汉学,本来类似埃及学、亚述学、赫梯学和印度学,是东方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者都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欧美学者,我们是被研究者。两者的位置不一样,就像花鸟虫鱼不等于植物学家或动物学家。我想,几乎没有哪位中国学者乐於说自己是这样的汉学家,哪怕他负笈海外受过系统的汉学训练。
不错,我说过,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和汉学研究还不是一码事,更不同意说,我们的研究就是汉学的一部分。这里既包括文化背景、学术训练、工作语言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也包括观察角度、文化立场甚至政治立场的不同。这些不同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不同。不同才需要交流,才需要相互学习。这里根本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既然不是汉学家,那你就是国学家了。有人推论,事情只能如此。但我说,不。我也不是什么国学家。
国学是什么学?有人长篇大论,云山雾罩,越说越玄。我的理解很简单,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中国,这100年变化太大,国早就不是原来的国,学也不是原来的学。如果非叫“国学”,那也是一门土洋并举、中西合璧带有过渡性质的学问,有人叫“新国学”。但语言学是新小学吗?考古学是新金石学吗?哲学史是新子学吗?文学史是新集学吗?怎么听怎么别扭。
有人说,国学是中国人用中国方法研究中国传统纯之又纯的学问,好像国学在中国从来就有。其实,中国虽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却从不以国学自居。
中国也当过老大。老大都是“不拿自己当外人”。只有“外人”(others),才入於蛮夷列传诸藩志。殖民时代,东方学就是西方人的蛮夷列传诸番志。自己,那是另一回事,什么你的我的,全是我的,我的还不就是你的。如果自己就是一切,当然没必要另立名目。这就像欧洲只有东方学,没有西方学。西方学,我们叫西学。这是我们给它起的名字。明代晚期以来,西方人来了,他们带来了最早的西学。其实,只有从我们的角度讲,才有所谓西学。
西学和国学是欢喜冤家。我理解,国学是西学东渐,被西学逼出来打出来的学问。西学未入,无所谓国学。国学是对西学而言,以前没这个叫法。有这个叫法,目的是为了强调中国有中国自己的传统,不甘作西学附庸。不但不甘,还想反客为主,重当世界文化的老大。
人都是没啥想啥。我觉得,“老大”是个很无聊的想法。
国人倡言国学久矣,但什么叫“国学”,谁也说不清,没法说清。前些年,国学网选“国学大师”,什么叫“国学大师”,根本没标准。
鲁迅说,“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子幸黄ば?,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其实,王国维是靠西学起家,《流沙坠简》是利用沙畹的考释。虽然他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他有一个梦,将来的世界还归孔子领导,“东方之道德将大行于天下”。但就连他老人家都主张“学无古今中外”。我不信,中国学问只能按纯之又纯的传统方法研究。
“学无古今中外”是我的一个梦。承认差异,理解差异,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才能实现这个梦。
中国有取经传统,只取经,不传教。早期留学海外者,都是为了取经。他们差不多都有雪耻争胜的冲动,但学成归来,毕竟无法画地为牢、固守藩篱。比如傅斯年,他是个“汉胡不两立”的强烈爱国者,有人称他为“义和团学者”。他的口号是“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但怎麽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以philology改造中国的经学、小学,以archaeology改造中国的史地之学。
中国现代学术,什么都师法外国。取经回来的人,个个是祖师爷。如考古学从美国学(李济、梁思永),语言学从美国学(赵元任、李方桂),思想史从美国学(胡适、冯友兰),艺术史从日本、德国学(滕固),汉学史从法国、德国学(陈寅恪、傅斯年)……
中国学术与法国汉学有缘,两者的缘份是什么?是王国维说的“五大发现”。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世界各文明古国都遭遇“探险式考古”。这五大发现,至少有三大发现是中法学者共同关心,既和罗王之学有关,也和法国汉学有关,双方是借发现连在一起。一是“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二是“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三是“中国境内之古外族之遗文”。
和三大发现有关,简牍学、敦煌学、金石铭刻、西域南??贾ぃǚ窖钥贾?、史地考证和名物考证),以及中国传统宗教(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一赐乐业教、也里可温教、回教),还有蒙元史、突厥史,一直是法国汉学的强项。
对中国学者来说,法国汉学的吸引力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重经史考据,对法国汉学擅长的philology(西方的考据学)情有独钟。中国的边疆地区,与周边地区有很多陆路往来和海上往来,文化背景很复杂,没有语言上的功夫,很难有深入了解。此学是汉学基础,最难,陈寅恪学了半天,回国后,“自审所知,实限于禹域之内”,比起法国学者,毫无优势而言,不得不“捐弃故技”,还是缩回到他更擅长的本土之学。
第二,法国汉学以西域探险为背景(这种探险到处都是考古学的先声)。这一背景当然有殖民时代的历史印记,和中国学者的感受不一样(何止不同,简直相反)。晚清以来,中国人有强烈的危机感,他们对内的感受是“瓜剖豆分”,对外的感受是“虎视鹰瞵”。四裔之学,因而成为经世之学。冯承钧编译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主要就是介绍法国汉学对中西交通和边疆史地的研究。冯氏是伯希和的学生,对介绍法国汉学有大功。我们都很感谢他。
同样,法国汉学对中国学术看重什么,也很说明问题。
1933年,伯希和访华。他说,在他心目中,中国学者真正够得上世界级水平,只有两人,不是胡适,不是陈寅恪,而是王国维和陈垣。伯希和为《王国维遗书》写过书评,他看重的不是王氏的古史研究,而是他对边疆史地和蒙古史的研究。陈垣也是以宗教史研究被他看重。他看重这两个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外语有多好,对西方研究多熟悉,而是因为有共同兴趣,双方都有可以取长补短的地方。
我认为,中国人研究中国,没必要跟西学抬杠。土有土的好处,也有土的坏处。洋有洋的好处,也有洋的坏处,重要的是互补,而不是抬杠。中国,不光中国人可以研究,谁都可以研究。你研究你的,我研究我的,不必争高下。汉学家研究中国,特点是由远及近,由表及里,跟我们相反。他们掌握语言多,对中国四周的邻居了若指掌,比我们有世界眼光,这些都是我们所不及。我们学不了,可以让孩子们学。
现在,美国是国际学术中心,很多人都把美国当作梦。
有一位中国流亡者说过一句话,刻骨铭心,我印象很深,一直忘不了。
他说,他到美国的最大感受是:我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土地。研究中国,一定要居高临下从天上研究吗?不一定吧。
太阳挂在天上,月亮挂在天上,我们住在地上。
地上很好玩。从地上看天上,很好玩。
中国道教,最高理想是得道成仙。古时候,很多人都希望,服食金丹大药,最后两臂生羽,身轻飞举,岂不快哉!但《彭祖经》的建议是,天仙固然很好,但如果你耐不住天上寂寞,最好还是留在地上做地仙。
苏东坡说得好,月亮看着漂亮,其实冷冷清清。“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水调歌头》)。他没上过月亮,但事情还真让他给说着了。那地方温差太大,白天摄氏127度,晚上零下183度。
我以为,研究中国,离不开中国。土地很重要。对我重要,对汉学家也重要。
我们还是待在地上,脚踏实地地研究中国吧。
2014年1月27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ㄔ晏猓和桓鲋泄?,不同的梦想——我对法国汉学、美国中国学和所谓国学的点滴印象)
编辑:罗韦
关键词:中国 汉学 研究 国学 法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