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凉山教育“窘境”
——四川省政协委员林强的调研纪实
林强,四川省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巡视员,在当地以敢说话、说真话闻名。作为四川省政协年度重点调研课题———“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动大小凉山走出基础教育窘境”调研组的主要成员,今年林强七下凉山,采集到一份有关凉山基础教育现状的真实数据。由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推荐,12月11日傍晚,在北京东四环的一家咖啡馆,记者见到了来京出差的他。
“别看我走过的这些学校,离凉山州州府西昌只有几十公里,但是那里的艰苦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坐在记者面前,林强指着记者手中这份由他参与执笔的《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大小凉山走出基础教育窘境的建议》说。因为爱好摄影,林强与凉山州亲密接触了30余年,但是全面了解该州的基础教育现状,今年还是第一次。当地家长蜂拥将孩子送到县城的学校、超大班额、教师宿舍紧张、寄宿学校硬件建设滞后的状况,说起这些亲眼看到的事实,林强语词沉重。
一套桌椅,4个孩子;一个班级,140个孩子
“一套桌椅,三四个孩子甚至是5个孩子同时坐在一起,是什么概念?在小学课堂,一个班,同时容纳140个孩子,老师上课只能靠扩音器,才能让坐在后面的孩子听到,又是什么概念?但这样的教育现状,就存在于当下的中国基层农村学校中。”在林强走访的凉山州盐源县民族小学,超过100人班额的班级,不足为奇。据该校校长介绍,该校有55个教学班,学生4620人。最大班额143人,最小的班额也达70人。
“作为家长,让小孩接受好的教育的愿望,不应受到怪罪,他们为此让自己生活得也很苦。”
因为大小凉山地理环境险峻,海拔高差达3000多米,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上彝族群众居住分散,住大山上的较多,学校布局调整难度大,办学投入成本高,保障就近入学困难大。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而背井离乡,常年寄居县城周边,是林强此次调研中发现的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现象。
“据我这次的调研统计,民族小学75.6%的孩子是来自盐源县偏远山区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父母自己没有文化,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已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们选择送孩子到县城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读书,孩子或由老人或由自己陪着,住在县城。”
于是基于这样的初衷,在当下中国基层农村,又出现了一群被迫流动的族群。在林强对盐源县的调研统计中,在该县周边租住了1.5万名因求学而从周边乡村来到县城的学生。
调研中,林强曾采访了一位叫何巫力的4个孩子的母亲。她来自离盐源县70多公里的长柏乡,因为孩子上学,她在县城租房已有7年的时间,从最大的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在县城租房生活。现在她在县城租住的一间十二三平方米的房子,集厨房、餐厅、卧室于一体,是她和4个孩子在盐源县城的栖身之地。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选择来县城租房?当地乡镇没有学校吗?这是林强调研中,会问及每一位租房父母的问题。
“我们这一辈的都是体力劳动者,我们的心愿就是让下一代能把书读出来,成为脑力劳动者。如果书读不出来,就得出去打工,像我们一样成为体力劳动者了。”一位53岁、5个孩子的母亲回答林强的话,代表了广大基层百姓朴素的内心诉求,尽管要每周回家带一次全家人的口粮,尽管自己还要在县城找些苦力活做,但是为了内心美好的朴素愿景,许多凉山大山里的老百姓,选择走出大山,寄居县城。
林强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学位的供不应求,随之带来的许多因配套设施跟不上而产生的问题,常常让百姓的美好愿景落空。在林强走访的美姑县瓦西中心校,全校341名学生,旱厕蹲位男生和女生各只有3个和5个,每堂课下课,厕所门口总会聚集很多学生等候如厕,有的学生甚至因为等不到如厕,而尿到裤子里。
在普格县瓦洛乡中心校,林强看到,一间2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里,住了38个学生,每张床要睡两到三个孩子。林强还发现在课堂上,有学生一直在睡觉,一堂课下来,老师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睡着的孩子,学生太多啦。
课间操时间,因为学生太多,场地有限,许多学校的低年级孩子,只好在教室里待着,或在走廊里看高年级的学生活动身体。
盐源县民族小学校长马宝蓉也向林强道出了自己作为基层教育人的苦水:“学生成批成批地涌向学校,每当接到一位位家长的苦心乞求和热望,我们无法拒收,但是这么多孩子,给老师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尽管我们要求老师要有责任心,但是因为孩子太多,安全隐患是非常大的。”
没有安师之所,如何安师心?
“一对40多岁的夫妇,因为学校没有单间宿舍可以提供,两人只能在走廊里道声再见,之后各自回男女教工宿舍休息;一位中年男教师,睡觉喜静,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同寝室同事的呼噜声,无奈之下,常年睡在办公室里。如果我们不能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私人空间,何以让他们安心工作?”
讲起在凉山州东南部的普格县初级中学看到的一幕,林强很激动。这所中学经过11年的发展,已成为普格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寄宿制中学,目前有22个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教师105人。一位女教师诉苦,该校唯一一处教师宿舍由学校的一所旧教学楼改建而成,全校105名教师全部住在这栋由26间教室改造、由上下铺构成的集体宿舍里,最多的一间宿舍住了15位教师。结婚后,要么小两口分居,要么孩子妈妈带着孩子住女教工宿舍,孩子爸爸落单住在男教工宿舍。来到这所学校的教师,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
校长龙尔聪说,该校建校11年来,教师宿舍就没有修过。宿舍楼里没有公共厕所,起夜只能跑到楼外200米外的公厕,许多教师只好在宿舍里备了痰盂。而因为学校地处山区,校内没有多余的宿舍,周边也没有旅社,绝大多数老师的家属都没来过学校,至今也不知道爱人的工作单位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是寄宿制学校,我们的教师以校为家,非常不容易。连续四五年来,在所有能够有发言机会的会上,我都会为学校老师的住房问题呼吁,但是作为校领导,我始终没能解决给教师一个温暖的家,连起码的一间宿舍都没法提供,感觉非常对不住老师们。”50岁的汉子龙尔聪在面对林强的镜头时一直眉头紧皱。据龙尔聪介绍,在如普格县这样的彝族山区县,能够招录到一名优秀师范毕业生十分困难,想转行、进城、外调的教师不在少数。
“我希望政府能够切实出台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这些愿意留在山区兢兢业业、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个基本的安身之所。”“我不仅从内心里钦佩他们,同时又发自内心地心疼他们。”林强呼喊似地对记者说。
各层面能解决的问题,一不等二不靠
针对凉山州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6月启动了《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4-2018年)》,计划每年新增投入3.46亿元扶持大小凉山教育发展。但是调研中,林强也算出这样一笔账,凉山州的中小学如要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还需新增投入100多亿元,资金缺口巨大。
“我的观点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等、靠。比如厕所坑位不足的问题,多给孩子挖个坑,学校层面总能想出办法吧?比如孩子露天吃饭的问题,盖不了食堂,给孩子们搭个棚子,学?;蛘呦缯?、村一级,总能解决吧?”
在林强的观念里,面对现状,各级教育行政主体要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从让孩子受益的角度去想问题、找办法。
通过深入调研,林强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另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定要敢于打开家门,“只有让外界了解真实的情况,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编辑:付裕
关键词:凉山 教育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