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大英博物馆聚焦中国明朝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内维尔•霍考克 来源:FT中文网 译者/常和
明朝,是全世界了不起的文化招牌,随口说个中国的朝代,必然会想到明朝。在自己祖母阁楼里有没有找到布满灰尘的青花瓷器?您可能打趣说它们就是明代物件,而且自己也希望是如此,要知道对各个商业机构来说,它们可是多多益善。
与现代众多品牌名字一样,选择“大明”这个朝代名也是煞费苦心。当昔日的农民朱元璋(Zhu Yuanzhang)于1368年攻取南京(Nanjing,当时的国都)、并宣布自己为“洪武”皇帝(Hongwu,即张显武事之威)后,他给自己的新生王朝取了这个朝气蓬勃的名字:“大明”寓意“光明”。皇帝对自己的朝代充满信心。在接下来的近300年时间里,明朝的统治疆域除人烟稀少的某些西部省份外,与如今的中国版图大致相同。
今年秋季,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将举办聚焦明初1400-1450年那段重要时期辉煌历史的展览。整个展览前后筹备了五年时间,将集中展现来自全球诸多博物馆的馆藏手工艺精品,仅中国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就有10件。今年九月,这次展览将与苏格兰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举办的《明代王朝:黄金帝国》(Ming: The Golden Empire)展在时间上相重叠。后者的全部展品均来自南京博物院,将集中展现明代社会的综合概况。
这些展览既介绍了中国在600年前、也涉及了中国目前的世界地位。诸如此类的展览是文化外交的重头戏,活生生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中国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也希望能借助明王朝这个品牌的神奇魅力。中国国内的博物馆也是如此:本人上月造访中国时,就已预先欣赏了即将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部分精品,其中一位博物馆馆长对我说:这是他喜欢的馆藏精品第一次出省展览,他也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因为看过展览后,游客届时会想来中国亲眼目睹这些精品。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大英博物馆中国陶瓷部主任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与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认为展览聚焦的明初半个世纪是“改变中国历史的50年”。或许最有说服力的明显证据就是如今的北京城,它由永乐大帝(Yongle emperor,1402-24年在位)定为国都,永乐皇帝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永乐”寓意“百姓永远安乐”;每个明代皇帝都用年号来指称,年号由本人上台后所选。
迄今为止,中国人曾定都过很多城市,现今的西安、洛阳和北京城都曾当过首都。如今,除了20世纪初短暂定都南京外,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国家的权力重心曾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是温暖繁荣的南方,长江以北则是阴冷多尘的北方),后来则又一边倒地转向了北方。
永乐大帝还主持兴建了紫禁城(Forbidden City),这座气势宏伟的皇家宫殿群位于天安门(Tiananmen Square)之北。许多建筑始于替代明朝之后的大清,有些甚至是本世纪重修的建筑,但整个布局基本保持原样。大英博物馆租自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展品就是绢本设色画《明宣宗行乐图》,生动表现了宣德皇帝(Xuande emperor,1426-35年期间在位,宣德寓意“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携手下郊游行乐的场景。容貌丰肥、美髯飘飘的宣德皇帝身穿灰色袍服,头戴黑色圆帽,认真观看着侍臣在自己面前的平地上进行捶丸比赛(quail-fight),身后带着红色灰色宫墙以及精雕细刻山墙端的皇家建筑与如今别无二致。
类似的亭台楼阁出现在故宫博物院(Palace Museum)的另一幅画中,这幅6米长的卷轴画展示了宣德皇帝更多郊游行猎的场景:马球比赛、射箭、蹴鞠等。此画创作于600年前,如今看来仍鲜活如新(装饰华丽的石桥上白色醒目的石雕作品就象昨天刚刚创作完成),细节生动传神——如投壶(game of pitch-the-arrow-in-the-vase)比赛中替宣德皇帝抱箭的侍童;以及全天行猎结束后、天子坐着由骏马奋力驾驭的銮驾回宫时,依依不舍回眸游乐场的传神画面。
其它一些细节场景同样引人注目,却可能让人有些不适:那些戴着滑稽帽子、不长胡子的背箭男童都是太监。
这种对侍从的极端要求(即阉割)可以保证皇帝本人拥有众多子嗣,却无需担心皇家血脉的纯洁性遭到破坏。但该如何处理皇子众多的问题呢?明代诞生了一项创新制度,大英博物馆将对此作深入研究:在各省设立巩固皇权以及传播帝王思想的藩王府。
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很多原始材料都毁于一旦,但最近的考古发现却描绘了盛世辉煌的历史画卷。突出的例子就是上世纪70年代在南距北京300英里的山东省考古发掘出的鲁王墓。鲁王朱檀(Prince of Lu)是朱元璋的第10子,却是第一个去世的藩王,19岁那年由于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一命呜呼。但长生不老乃不可求之事,不幸的鲁王“凭借”陪葬品一直“活”到了现在,有些陪葬品即将离开山东博物馆(Shandong Museum),远赴伦敦进行展出。
经过600多年的沧桑岁月,鲁王原先的淡黄色长袖龙袍已经褪色,但胸前与双肩所绣的金龙却绚丽如初。面料与做工都是巧夺天工,让人难以置信这竟是陪葬器,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这件龙袍应是鲁王平时常穿之物。
同样让人赞不绝口的还有鲁王墓出土的一把古琴(guqin, zither),能用这把琴演奏曲子乃是士大夫梦寐以求的事。虽说手指弹奏过的痕迹、共振腔以及背后固定琴弦用的玉质主轴(雕工精细)仍清晰可见,但琴弦与精美的装饰已经荡然无存;最让人着迷的是这把陪葬鲁王(这位藩王算是古琴内行)的珍贵古琴,竟是距明代约500前的唐朝所制。当时谁曾有幸演奏过此琴?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对旧家具的感想顿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手拉手,越发变黯淡,/犹如烛火照出镜中/自己的影子,越发脆弱/慢慢褪去……”
也许本次大英博物馆展览中最具魅力的人物是郑和(Zheng He),他是中国版的达伽玛与哥伦布(Vasco da Gama and Christopher Columbus),然而,由于后两者环球航行的时间要晚于郑和,因此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俩是欧洲版的郑和。郑和的远航始于1405年,在永乐皇帝的圣意下,他曾七下西洋,从南京的造船厂出发后,顺长江而下,然后再沿着中国与越南的海岸向南航行,穿过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岛(Sumatra),最远曾到达过加尔各答、斯里兰卡、麦加直至东非。他的船队阵容庞大,共有约200艘之多,而且船型巨大:与郑和船队的核心、长达140米的4-5艘宝船相比,哥伦布不到20米长的“圣玛丽亚”(Santa María)等船实在不值一提。
编辑:付裕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 中国 明朝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