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晚清风云晚清风云
蔡元培年轻时曾相信"刺杀救国" 自学化学为配毒药
1894年6月,正当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焦头烂额的李鸿章收到了一篇洋洋八千多字的《上李傅相书》。书中列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四大纲领,“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这份上书由李鸿章亲信幕僚盛宣怀转呈,还有当世名流郑观应、王韬等人的推荐。上书人则在天津等待着面见李鸿章的机会,以“一白其胸中之素蕴”。
战争已经火烧眉毛了,李鸿章没心情听人讲这些“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也没工夫召见一个28岁籍籍无名的医生。据说,李鸿章让手下人给了他一本护照,打发他去国外考察农业。
李鸿章如果泉下有知,获悉此后十七年大清国的命运,一定会后悔自己当初的“轻慢”——《上李傅相书》的作者是孙中山。
孙中山果真出国了,却不是考察农业。1894年底,他在夏威夷檀香山筹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翌年2月,兴中会在香港成立,随即准备在10月发动广州起义。由于事机不秘,起义未及发动即遭镇压。孙中山东渡日本。
此后16年,孙中山一直在异国他乡继续着他的革命事业,领导了10次未获成功的起义,直到1911年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
孙中山年少时就自命“洪秀全第二”,读书时与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自称“四大寇”,早有“造反之志”。而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目标,据其自称是在甲午战争十年前:“余自乙酉(1885年)中法战败之年,始决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对照之下,甲午战争前夕给李鸿章上书,满腔热情地“冀九重之或一垂听,政府之或一奋起”,似乎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理想背道而驰。其实,一直到甲午战争前后,孙中山救国救民的理想始终有着和平改良与暴力革命两种选择。他更倾向于前者。
正是甲午战争,让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明确起来。
甲午年,以“变法”为号召的康有为,考试未中,没能进仕。上书李鸿章未果的孙中山,“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第二年,甲午战败、割地赔款签约之年,“公车上书”,康有为爆得大名,进入仕途,获得了从权力中央“变法”并改造中国的机会;孙中山则策划了在广州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有着改良和革命两个前进的路径。改良触礁碰壁,此路不通;革命披荆斩棘,找到出路。
甲午一战,中国国运坠至谷底,却也由此唤醒了千年大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开始探索。寻路,贯穿了120年来的中国历史。
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君主立宪到三民主义,一次次地探索,一次次地抗争,一次次地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找到了革命的出路,却远没有完成革命的目标。此后数十年,中华民族继续着革命的主题,直到建立起一个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崭新国家。
历经百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通往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终于走到了最接近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坐标点上。两个甲子过去,沧海桑田,中国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民族之气昂扬奋进,与120年前决然两途。
刺客列传
政治暗杀,是清末至民国的一大社会风景。刺杀出洋五大臣的吴樾遗著《暗杀时代》里这样说:“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起义屡战屡败,革命频频受挫,前途未卜的形势下,越来越多激进的革命者选择了暗杀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至1911年的11年间,革命党付诸实施的暗杀活动就不下20次,远远超过他们组织的起义次数。
被列入刺杀目标的,上至慈禧太后,下至总督、巡抚,不一而足。但是暗杀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在众多的刺杀事件中,成功案例其实不多,仅有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琪和彭家珍炸死宗社党魁良弼等少数几次。
刺杀未果却又得到了最大政治利益的,要数汪精卫。1910年,汪精卫来到北京,准备安放炸药,炸死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结果事泄被捕。狱中,汪精卫写下了壮怀激烈的诗篇:“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间成了万众敬仰的英雄,连清廷也有意拉拢,没有将其杀害。
以今日眼光视之,政治暗杀绝不是革命正道,即便对这些慷慨的刺客报以同情,其刺杀之举也不该被提倡。但在清末,这些蜂起的刺客却大壮革命声势。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很多人都曾准备加入刺客的行列。比如后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
蔡元培年轻时相信刺杀救国,自学化学,每天配置毒药和炸药,还专门教了许多爱好化学的女学生,因为他认为女性用毒药刺杀会更容易成功。
另一个未能付诸实施的刺客是时年20岁的陈独秀,他参与策划了吴樾刺杀五大臣。据说,两人还为究竟谁去刺杀而争执扭打。精疲力尽之后,吴樾说:“舍一生拼与艰难缔造,孰为易?”陈独秀答:“自然是前者易后者难。”吴对曰:“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遂做易水之别。
吴樾与陈独秀是不是有过这番谈话,已经无法考证。不过,吴樾的牺牲和刺杀五大臣活动的失败,确实使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的进行方式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他开始放弃暗杀这一革命方式,转而寻求以实际行动来唤醒国人的革命意识。
立宪幻想破灭
1911年5月,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瓷先?,清廷实行君主立宪迈出了实质性步骤,此事本来意义非凡,然而它犹如一盆凉水,劈头盖脸浇在了立宪派头上。
在当时大清国激烈紧张的社会矛盾下,立宪派可能是除了当权者外,唯一一群仍希望维持清廷存在的人。在举国上下的立宪风潮压力下,摄政王载沣宣布推出新的责任内阁,13个大臣之中,汉人仅有4个,蒙古旗人1个,满人得了8个,而8个满人中,皇族又占了5个,因此当时都称它为“皇族内阁”。这样的内阁成员名单意味着,本该限制君权的责任内阁,反而成为君权的延伸。
就阁员个人素质而言,这些皇族成员多为骄奢淫逸不知世务者。时人论道:“察其器识,无一足当军国之重者”。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贪污不堪,与其子载振日以招权纳贿为事,时人比之为严嵩父子”。载洵、载涛是摄政王载沣的亲兄弟,“均不过二十多岁,政治学识,两不称职”。但载沣却“以载洵管海军,载涛总参((军咨府))及禁卫军”,让他们掌握军事大权,这种做法“不仅为当时汉官所反对,即属满人,亦多侧目”。
人们由此相信,清朝之所谓立宪,不过是个幌子、是个骗局,冥顽不灵的清廷已不值得信任,弄虚作假的宪政已不值得期待。就这样,君主立宪尚未诞生,却在民意中永远死去。
地方汉族大员对新内阁的反感同样是致命的。“皇族内阁”剥夺了地方督抚直接向皇帝上奏入对的权利,改将各省交由内阁统辖,而这是早已坐大的地方诸侯完全不可接受的。由此,当革命匆匆来临,以往曾维护皇室、反对革命的立宪人士和地方官僚大都乐观其成。没有立宪派和地方官们的支持或默认,各省纷纷“独立”的革命形势原本是不可想像的。
外起义内逼宫,新军为清廷掘墓
1911年10月10日,驻防武昌的湖北新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紧接着,起义像传染病一样在新军中迅速蔓延。22日,长沙新军起义;陕西新军起义。23日,九江新军起义。29日,太原新军起义;30日,昆明新军起义……
至11月27日,也就是武昌起义四十一天的时候,关内十八行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和山东四省继续效忠朝廷,另外十四省均先后宣告独立。
清政府花了无数银子建立起来的新军,要动手埋葬大清国了。
清末新军的创建,缘起于甲午战争。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不堪一击。军事体制的落后有了切肤之痛,清政府在1895年派袁世凯赴天津小站练兵,督练“新建陆军”,即新军。新军聘请德国教官,采取近代德国陆军制度,全部采用外国新式武器装备,很快成为清军中最强大的力量。
至武昌首义,清廷训练的新军已编成十三镇。北洋军为中央军,占了六镇。各省新军为地方军,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湖北新军就属于地方军系统。
新军起义,在清廷看来无异于统治根基动摇。清政府马上调遣新军最强大、精锐的北洋军前往武昌镇压。但这时清廷发现,唯一能够指望的北洋军根本不接受他们指挥。
万般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得重新起用北洋军真正的主人袁世凯。
袁世凯督师之后,北洋军很快攻下汉口、汉阳,随即停止了进攻,养敌自重。这之后,袁世凯对革命党和清廷分别上演了逼宫大戏。战与和,都是袁世凯手中的棋子。他翻云覆雨,成为这场革命的最大赢家。
1912年1月16日,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袁世凯向清朝的孤儿寡母提出退位要求。他只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了:“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中国帝制历史告终。
甲午旧人重逢武昌
武昌起义发生后,大清水师提督萨镇冰奉命率舰队前往镇压,比陆上的北洋军还早到了两天。然而,这支重建的清朝水师,将士多受革命思潮影响,对镇压起义出工不出力,开炮多数故意打偏。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刚刚被革命党人拥立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对江面上的清军水师焦急万状,赶紧给萨镇冰写了封信,口称“夫子大人”,表示革命的目标在改革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民国,劝说老师反正:“洪之所以能明此大义,一系吾师平日训诲之功,此次武昌之举,洪已审定确实,非他项革命可比……”
黎元洪称萨镇冰为老师,并非客套。1884年,黎元洪考取天津水师学堂,而萨镇冰是第一届去英国学习海军的留学生,归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两人确有师生之谊。
甲午战争时,负责北洋水师训练的萨镇冰,奉命率军驻守日岛炮台,与日军血战十一天。期间,其夫人闻萨镇冰患病,赶到阵前探望,却被萨镇冰派人阻在营外:“此地非同寻常,今日非同寻常,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
甲午战败,清廷将罪责归咎于海陆官兵,萨镇冰等未殉职的海军将领被悉数革职。1899年,清政府决定重整海军,起用萨镇冰为北洋水师的帮统领总兵衔。随后萨镇冰一路高升,最终被提拔为水师提督。
黎元洪是广东水师“广甲”舰二管轮,参加了甲午黄海大战。管带吴敬荣贪生怕死,“广甲”号逃跑途中搁浅,黎元洪跳海逃生,后被一位渔民救起。从此,黎元洪脱离海军,转投张之洞门下,筹练新军,一路升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发动武昌起义的,正是其属下的辎重队、工程队和炮队。
阅信之后,萨镇冰沉默良久,说:“黎原是海军中人。”两位经历过甲午战争的海军旧人,在武昌又有了一次人生交集。
萨镇冰给黎元洪亲笔回信:“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看后心下大宽:“语虽双关,但无恶意。”
萨镇冰的部属赞成革命的不少,舰队官兵向他提出举义的要求。萨镇冰不愿叛清,又不忍镇压革命党。11月11日,萨镇冰乘坐“江贞”号炮艇挂职而去。他用灯语示知水师各舰:“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各船艇好自为之。”
第二天,大清水师各舰扯下了龙旗,炮口转向清军。
专家解析
甲午海战,
假如中国胜了……
程美东
甲午之痛让中国人久久挥之不去。虽然时间过去了120年,但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和悔恨依然充满着很多中国人的心头。120年过去,我们撇开刻骨铭心的怨与恨,而加以冷静地假设:若是甲午海战中国胜利了,中国会怎样?
我想就这样的假设展开思想的翅膀,遨游到历史的星空当中。
假如甲午海战(主要是黄海大战)中国得胜,中国会乘胜追击、直捣日本本土吗?大清政府不会,大清的军队也没有这个能力——不仅海军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不敌日本,陆军更是不堪一击。如果陆军强大的话,黄海大战后海军躲在刘公岛就不会腹背受敌而全军覆没了。如此,甲午海战若能胜利,中国最多获得自卫战争的局部胜利,自己无法得到一般国家战争胜利后所获得的物质利益。如此,这场战争至多如前十年的中法战争一样,不败而败,最多只是一个面子的胜利!
假如甲午海战中国胜利了,满清朝野上下,必然弹冠相庆,一片赞歌,骤然间太平盛世之幻象必在诸多官僚士绅及一般人心中冉冉升起,圣君贤臣的阿谀之词便漫天飞舞……
假如甲午海战中国胜利了,光绪帝能踌躇满志、居安思危、乘机大行变革之事么?可能性极小,我以为戊戌变法断断不会产生。最大的可能性是慈禧皇太后所临御的30多年被马屁精们视为最为英明伟大的30年……
假如甲午海战中国胜利了,西方也许能高看一眼中国,中国兴许能争得一点平等的待遇。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大清政府在盲目的自我膨胀中,不知深浅地以强硬的姿势来对待西方世界,义和团运动兴许能提前到来……
假如甲午海战中国胜利了,最大的可能性是清政府可能苟延残喘数十年,中国将会更加缓慢地爬行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甲午战败惊醒了中国人,意识到学习西方是根本之图——甲午战前,孙中山还上书李鸿章,甲午战败使得孙中山觉得等不及了,认为改良不行,只能革命;甲午战前,中国文人还沉浸在词句文章的科举考试当中,甲午战败后,张謇弃状元之可能的仕途而经营实业,蔡元培离翰林院而事教育,梁启超弃进士考试而事维新……这些上流社会的文人在甲午战败后成批地从传统的政治、文化中转变过来,使得清政府失去了精英阶层的强固的支持,加速了清政府的覆亡。
前面讲了这么多有关甲午战胜的假设,其结局基本是负面的,如此言论可能为有些人所误解,以为为日本侵略中国唱好。若有如此想法,实在冤枉本人。我之本意实在简单:我们不能对于甲午战败简单停留在怨与恨的层次,而是要时时用警醒的态度来省察其中的原因,并且循此而超前设计我们的现代化发展,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不再经历此等奇耻大辱。不忘国耻是正确的,但不能将其化为愤青式的民粹,不能将其激变为漫天无效的空谈,而是要内化为前进的动力和时时不断的鞭策警醒。
?。ㄗ髡呶本┐笱砜怂贾饕逖г航淌冢?/p>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 刺杀救国 蔡元培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