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石墨进出口差价最高达百倍:3000元卖几十万买回
资本市场
无产品无市场 石墨烯概念股非理性繁荣
每经记者 师烨东 发自北京
尽管天然石墨的产品价格全线下跌,石墨烯这三个字,却在资本市场中闪耀着金光。“石墨烯时代将颠覆硅时代”、“石墨资源将枯竭”等消息,刺激着石墨烯概念股不断暴涨。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十余家石墨烯概念股上市公司近三年年报发现,一些公司并没有和石墨烯有关的业务,甚至有一些厂家连和石墨烯原材料石墨或是含碳元素的气体的相关产品都没有。实际上,即便石墨资源真的枯竭,对于石墨烯的制造也未必会有影响。
国内发展石墨烯项目的公司,也都全部处于研发阶段,并没有哪家公司以此为主营业务。研究石墨烯的机构,也没有应用方面的技术突破。
真假石墨烯
“国内首条年产量达3万平方米的石墨烯薄膜生产线在江苏常州投产”;“常州企业年产100吨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粉体生产线投产”;“宁波年产300吨规模的石墨烯粉体生产线正式落成投产”;“1000万片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正式启动”。
看到这些消息,似乎让人觉得中国的石墨烯产业已经可以大规模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石墨烯到底是什么?量产的产品和石墨烯又有什么关系?
从概念上讲,石墨烯是指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材料,具有超低电阻率、高导热率、高强度等多种性质,被认为未来可以生产多种高科技产品。
“如果单家企业一年就可以生产300吨石墨烯,那么产品能卖到哪里去?”黑龙江省石墨产业协会秘书长陈育群质疑道。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袁国辉袁国辉同样认为,“虽然现在生产石墨烯的成本在不断降低,但是并没有可以实际应用石墨烯的量产产品。即便能规模生产石墨烯,产出来也只能堆在仓库里。”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目前国内石墨烯的主要购买者是研究机构和大学实验室,每克的价格高达数千元,而研究所需石墨烯数量也很少,因此购买单位大多以“克”来计算。
陈育群认为,很多打着石墨烯招牌的企业,生产的只是类石墨稀产品与碳纳米材料。
上文中提到宣称可以量产石墨烯产品的企业,多与位于常州市的石墨烯研究与产业孵化机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有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想对其进行采访,但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表示不愿意接受采访。
博士期间主攻石墨烯材料方向的中科院讲师冯红彬告诉记者,因为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石墨烯概念的定义比较宽泛,这也是行业内出现众多企业可以大量生产“石墨烯类”产品的原因。
“在物理学定义上,石墨烯就是单层的石墨。但在国内,一般情况下制作石墨烯步骤中形成的中间产物氧化石墨烯,或是多层但层数较少的石墨,都可以被泛指为石墨烯类产品,市场上也没人追究到底是不是石墨烯。”冯红彬表示,“石墨烯类产品是可以量产达到百吨级的,但单层石墨烯产品,即便是国外企业也没有听说过能达到成吨级别的。”
“在目前的科研中,石墨烯的优异性质指的都是单层石墨状态下的性质”,冯红彬介绍道,“类石墨烯产品一些性能是类似于石墨烯的,但是不能完全等同”。
记者了解到,按照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标准,只有达到10个原子层以下的石墨粉体,才能被称为石墨烯粉体。
“石墨烯一旦叠加超过10层,就会丧失很多独有特性。一些企业生产的所谓石墨烯产品,很难做到10层以下。”袁国辉告诉记者,“这些企业把产量喊大了,更多的是想吸引国家的注意与扶持。国内真正能做石墨烯的企业,目前的年产量只能以公斤来计算”。
资本市场“点金术”
在石墨烯产品概念的 “鱼目混珠”之下,十余只石墨烯概念股自6月中旬以来一路上扬,不少公司的股票在短短一个月内经历了多次涨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这十余家石墨烯概念股上市公司近三年的年报,发现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以石墨烯为主营业务,或是现在量产、并可实际应用的单层石墨烯产品。
乐通股份(002319,SZ)的主营业务为用于印刷包装的油墨。2013年1月,公司公告称,与宁波墨西签署了 《石墨烯油墨项目合作协议》,商定组建合资公司从事石墨烯油墨的研发和生产,计划总投资1亿元。随后这一项目就没了下文。
维科精华(600152,SH)被列为石墨烯概念股,则是因为市场传闻。尽管公司澄清:针对近日市场关注的“石墨烯”等相关热点,经公司询问获悉,公司旗下产业实体宁波维科不存在网上流传的相关热点项目,但这依然未能阻止市场爆炒。
方大碳素(600516,SH)是国内碳素及石墨制品的龙头企业之一,被认为有实力发展、生产石墨烯产品。6月17日,对于媒体有关石墨烯产品的问询,公司回应称:“石墨烯产品目前还处于研发状态,仅仅是掌握了石墨烯的一种生产方法,并没有具体的产品。”
对于上述现象,信达证券分析师范海波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国内的石墨烯目前都是研发阶段,没有商业化,因此都是事件概念性炒作。“炒高了肯定会回落。石墨烯概念股的风险比较大”。陈育群则认为,“石墨烯的前景是很好,但是只有产品应用方面的技术突破了,石墨烯才能发挥其用武之地。石墨烯应用方面的技术,乐观来看,最少也需要三年时间才能研发出来”。
“石墨烯的制备目前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通过高纯天然石墨粉,其二是通过乙炔等含有碳元素的气体。”冯红彬告诉记者,“真正石墨烯的量产方法目前还没定论。即便是依靠天然石墨资源来量产石墨烯,如果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一克石墨精粉就能生产出一克的石墨烯;而且人工合成的石墨也可以用来生产石墨烯。所以天然石墨的资源量枯竭与否,很难影响到石墨烯的生产”。
(实习生张力群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观察
不让石墨走稀土老路
每经记者 师烨东 发自北京
不可再生、私挖滥采、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廉价出口、外国储备、世界产量第一、出口第一……这些当初描述稀土资源流失的词汇,如今可以一字不差地套用在天然石墨上。
中国并非世界上唯一拥有稀土的国家,却在过去几十年担当了世界稀土主要供应者的角色,付出了破坏天然环境与消耗自身资源的代价。天然石墨现在走着同样的老路。
天然石墨产品的含金量与稀有程度或许还难以比肩稀土。但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已经对天然石墨以购代采多年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不利用资源的优势去发展技术,而是等到技术发展带动高端产品需求时,才去重视原始资源,类似于稀土般亡羊补牢的做法,恐怕为时已晚。
早在2012年便已发布的《石墨行业准入条件》,曾经被业界认为是“及时雨”,期许可以规范这个产业。然而在我们的采访中,现在仍能听到对私挖滥采以及没有矿源的抱怨。文件是有了,但在规划与地方政府短期GDP出现冲突时,如何执行成了最大的难题。
石墨的产业发展不只需要文件,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更需要大量技术研发资金,需要培育市场的时间。
然而,研发上的投入比起资本市场的炒作资金,显得有点寒酸。资本的躁动,可以通过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瞬间掀起数十亿的财富再分配,却没有多少资金有耐心进入这个行业推动其发展?;蛐碓诟拍钊瘸蓖巳ブ?,人们才能发现,如果资金没有投入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而是在资源上大量输出或是没有根据的短期炒作,那么石墨资源,走的还是稀土资源的老路。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天然石墨需要保护。比?;じ匾模窃谌段诟邮谐』淖试磁渲糜敫雍侠淼墓芸?。
用非市场化的手段限制石墨的开采与出口,并非最合适的方法,但如果地方政府的默许行为阻碍着市场化的进程,那么稀土现有的管控模式经验,或许又是最好但也是最无奈的方法。
编辑:罗韦
关键词:石墨 产品 出口 天然


雄安“绿色拆除”10小时夷平8000平米建筑
尼日利亚村庄遭袭事件死亡人数上升至73人
亚美尼亚议会选举反对党领导人帕希尼扬为新总理
第71届戛纳电影节开幕
匈牙利新一届国会成立
马来西亚大选即将举行
强降雨来袭 广东多地暴雨预警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慰问演出在四川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