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相关头条相关
“我临东海情同深”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纪事
心系官兵,深情厚意:上海岛下连队,帮助基层官兵解忧难
1987年7月20日,厦门大嶝岛上,烈日炎炎,一群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和市直有关部门同志一起上哨位、走坑道、进军营……汗水洒遍大嶝营区的每个角落。
基层至上、士兵第一,把官兵的冷暖放在心上。
每当回忆起2002年的春节,省武警总队福州支队战勤科科长杨军都十分激动。
“那年1月,我被分配到省武警总队省政府中队当见习排长。2月9日,习近平省长就来慰问我们了。”杨军清楚地记得,习省长到部队以后,不是进会议室开会,而是直接进班进排,看望官兵战士生活起居的地方。
“晚上会不会冷?棉被会不会太薄?夏天有没有挂蚊帐?”杨军回忆道,习省长在营房内一边摸着士兵们盖的被子,一边关切询问大家的生活情况。
接着,习近平又来到伙房,发现炒菜的油烟排不出去,官兵们只能在烟气中吃饭,就餐环境很不好,他当即表示,要配备一个一楼到四楼的烟囱,彻底解决排气系统老化的问题。
杨军说,那个冬日,习近平细致入微的关怀犹如一股暖阳照进了每个官兵的心头。
倾心尽力,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1991年5月17日,73121部队刚从连江搬迁至福州市区,百业待兴。当晚,习近平率领福州市五套班子,12个局30多人冒雨到部队营区现场办公。
“在帐篷内,习近平同志与相关领导当场研究,拍板解决300多个家属子女户口进福州的问题。”73121部队原政委马跃征说,半年之内,随军家属子女全部在福州落户,随军子女也陆续通过转学或者寄读的方式到福州市的优质中小学就读,“干部战士们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大家就更安心服役了。”
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区、人民军队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双拥工作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在革命战争年代,上杭县才溪乡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拥军爱民模范乡”。在新时期,福建人民弘扬光荣传统,推动双拥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主政宁德、福州期间,习近平兼任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他对双拥工作的重视、支持,深得当地驻军官兵的称赞。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他还被评为全省26名拥军优属模范之一。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强调,双拥工作是一项广大军民长期参与的社会实践,必须走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福州市探索出了政策拥军、物资拥军、科技拥军、服务拥军等一系列长效做法,并出台了《关于在农村全面开展义务兵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福州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细则》等政策法规,切实维护军人合法权益,保证各项优抚安置政策落到实处。
正是有了习近平的直接推动,正是有了他打下的良好基础,1992年1月至今,福州市已连续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当时,驻榕部队广大官兵都亲切地称赞习近平是“拥军书记”。
到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后,习近平亲任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身体力行、以上率下、示范带动,我省双拥工作持续推进,佳绩不断。
1996年11月29日,《福建省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由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并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双拥工作地方性法规,对福建省拥军优属工作、对促进国防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福建省陆续出台优抚安置、涉军维权、征兵工作、交通战备等方面的法规,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拥军优属政策法规体系。
为了改善驻军生活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省委和省政府每年都把为部队办实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积极支持部队发展农副业生产。1994年至今,帮助驻闽部队开展“三个一好”(现为“四个一好”)活动(即一个好食堂,一个好菜地,一个好饮水,一个好猪圈),先后帮助扶持约2200多个基层连队建设“三个一好”“四个一好”项目,帮助扶持军师级部队建设120多个“两基地、一中心”(副食品基地、培训基地及生产生活服务中心)项目,改善了部队生产生活设施,增加了有效供给,提高了部队官兵生活水平。
薪火相传,共创辉煌。目前,福建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届所有设区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满堂红”省份。
当下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这个梦想是强国梦,也是强军梦。没有一个巩固国防,没有一支强大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军目标,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引领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
万众一心筑长城,人民永远是靠山。当前,福建军民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描绘新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郑璜 张静雯 储白珊)
爱我人民爱我军
福建日报评论员
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七周年纪念日。
八十七载军旗猎猎,八十七载军歌嘹亮,八十七载岁月峥嵘,铸就了一部无数英雄志士前赴后继、建功立业的壮美史诗,谱写了一曲军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动人赞歌。忆往昔,思今朝,在这个光辉的日子里,回望人民军队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品味跌宕起伏的恢弘历史,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二十三年前的诗作《军民情·七律》,我们倍受感动,深受启迪。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那是二十三年前初春时节,适逢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在榕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有感而发,吟诗相贺。全诗意象清新、意境开阔,饱含习近平同志对人民、对军队的深厚感情。头上,是一碧如洗的万里长空;脚下,是生机勃发的广袤大地。榕城盛开双拥花,军民共话鱼水情。当此情此景,作者由衷抒写出“爱我人民爱我军”的铿锵诗句,对人民、对军队的热爱之情沛然流露,殷殷可鉴。
“爱我人民爱我军”,这是对拥军爱民光荣传统的高度浓缩。多年来,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人民军队一往情深,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他在福建工作期间,竭尽全力为部队办实事、解忧难,对福建双拥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他强调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核心利益、实现和平发展,重要途径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政治保障是军政军民团结。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与“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深刻思想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为我们新形势下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爱我人民爱我军”,“双拥”传统在闽山闽水间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不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是在抗灾抢险的危急关头,不论在革命老区,还是在沿海城乡,军民心手相连、福难同担、艰苦奋斗的动人场景历历在目。我省的双拥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种熠熠生辉的“红色基因”,这种割舍不断的军民情谊,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没有一个富强的国家做后盾,国防和军队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爱我人民爱我军”,响亮回应了时代的呼唤,体现了强国梦与强军梦的内在统一。我省当下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从未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军民戮力同心、众志成城,必能更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省处于海防一线,发扬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将发展经济与国防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民子弟兵走过的辉煌历程,镌刻于祖国河山之上,深烙在全国亿万人民心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我们仍将以“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深情,弘扬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做好双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我们将把握重大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富民强省的同时,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爱我人民爱我军”。让我们与广大驻闽官兵一道,肩负起时代和人民的重托,携手并肩,奋力拼搏,书写军民鱼水情的崭新篇章,汇聚强大合力,共同推进福建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我临东海情同深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纪事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