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中国儿童文学将“情”归何处
———著名文学评论家、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访谈录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即将如约而至,儿童的精神乐园也在广泛关注中被提到更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其主要载体之一的儿童文学目前发展情状如何、怎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做到开卷有益、如何引导儿童正确阅读等,成为社会各界热议话题。为此,本刊特邀北京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进行专访。
做商业化浪潮中的精神舞者
问:当下国内儿童文学现状如何?请结合创作、理论研究两方面谈谈。
答:对于儿童文学的出版与流行,几乎每天都在诞生着新的话题。旧有的儿童文学观念正在受到严重冲击,新的文学现象则层出不穷。出人意料的、使人感到实在难以把握的变化,既令人兴奋,也令人困惑,甚至不安。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抑或是读者,对这些变化都显得有点无所适从。对这样一个格局到底如何评价?对儿童文学到底如何界定?对那些新生的儿童文学形态到底如何命名?是让读者来左右文学还是让文学来左右读者?……中国儿童文学已经积累了太多问题,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们有些茫然。
当下儿童文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化,最重要的分化大概还是儿童文学观念的分化。现实环境日新月异,加之知识传播渠道众多而带来的知识的极大丰富性,使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多种解释的理论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局面,各自在一种理论的支持下心安理得地进行着自己所认定的写作。由于同一标准的被忽略、被打破、被放弃,分化也就在所难免了。在如此形势下,儿童文学的独立性正处于丧失的过程中,它已经不再可能像从前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必须被纳入商业化的原则之中。尽管人文学者们一次又一次地呼吁人文领域应当在商业化浪潮中保持它的独立性,但这种声音越来越成为装饰性的声音。儿童文学这一过去被看做净土的园地同样被卷入到这一浪潮中,并且使许多人切身感受到,儿童文学恰恰是创造商机的非常理想的物质、精神形态。比如《哈里·波特》的巨大商业利润,使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儿童文学所具有的天生的商业价值和巨大潜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如何来面对商业化:难道商业化就一定是对儿童文学有害的吗?巨大的发行数,不正是凭借商业化而得以实现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凭借或者利用商业化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送到更多读者手中?商业化固然会对精神产品造成伤害,可是优秀的精神产品也可以通过商业化途径比从前有更宏大的前途。现在,是到了考验我们的良知、智慧的时候了。
问: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具备哪些因素?
答:优秀的儿童文学要有道义感。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那样一部文学史,完全有理由尊敬那些文学家。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浑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优秀的儿童文学应当是有情调的。人类有情调,使人类有了精神上的享受。这个物质的生物的世界从此似乎变了,变得有说不尽或不可言传的妙处。人类领略到了种种令身心愉悦的快意,并最终找到了若干表达这一切感受的单词:静谧、恬淡、散淡、优雅……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一代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而情调的培养,应始于儿童。
优秀的儿童文学应当充满悲悯情怀(或叫悲悯精神)。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如激情、热情、同情等各种情感。在这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所谓的“新新人类”)都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儿童文学就是要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当包括悲悯情怀。
给孩子以美的阅读
问:当下国内儿童阅读状态如何?
答:现在的儿童阅读现状不太理想。现在有许多有远见的教育专家、老师开始注意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个图画世界大有要覆盖甚至要灭绝文字世界之势的今天。但现在更突出的问题并不是读不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什么书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手头上都有一些书,但这些书有很大一部分只是满足了小孩的一些低层次的欲望。如果在看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的一些欲望之后还看到他们在如痴如迷地阅读着,就以为阅读作为一种行为或过程已经完成或实现了,这将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有些书与其让他们看,还不如让他们看看天上的太阳、月亮,因为天上的太阳、月亮也许能够告诉他更多更深刻的道理。我曾开玩笑说,我们的先贤、大哲,比如孔子、庄子、老子,读的书肯定没有我读的书多———他们那时实际上是没有太多的书可供他们读的,但他们读了一本我们今人不读或者忘记读的大书,这就是天地人间。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要读书,而是说要读书就一定要读好书———必须读好书。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这只是一种浅阅读。简单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些浅文本所给予的,会在阅读者合上书之后,如火熄灭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问:您曾多次走进校园倡导儿童阅读与写作,给老师和孩子们做讲座,基于哪些因素的考虑?
答:这些年我走进那么多校园,出于三个原因。一是有感于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的局限。中国高级知识分子高度集中在这个社会的最高之处,其声音是朝向天空的,彼此之间,声音来回震荡,对他们来说,这些宝贵的声音并没有太重要的意义,但对下面的广大社会而言,也许是十分珍贵的。我要将我的教育、文学、语文、作文及阅读的理念,直接与中小学师生进行交流。
二是有感于中国中小学教育维度的单一化。各种教育制度,都有它的缺陷,西方也不例外。事实上,我们的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个教育维度: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我进过无数的教室,多次看到教室的墙上书写着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当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问题是,有没有其他东西也是有力量的,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比如美、审美。我们究竟有多少时候将“美”与“力量”这两个词放置在一起过呢?
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上面讲的:现在的中小学的阅读生态不理想。
问:对儿童而言,怎样的阅读才是有益的?您曾提倡个性化阅读,为什么?
答:对于儿童阅读,我有三个表述。一个表述是:书分两种,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书,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读的书。对于孩子而言,这所谓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但,当下中国,并未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那些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了。这一倒置,是很糟糕的。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不要怪罪出版社或作者,需要检讨的,是我们这些学者、批评家,我们缺乏对这一阅读格局的剖析与解释,缺乏理论上的辨析,更缺乏警钟一般的提醒。
第二个表述是:书是有血统的。书分两种,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怎么高贵。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夏洛的网》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我并不是在说要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统统排斥在外,而只是说我们不能让孩子没有机会去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与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有关,自然也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味有关。
第三个表述是:书分两路,一路是有文脉的,一路是没有文脉的。地有地脉,文有文脉。这个词充满了玄学的意味,中小学生确实很难体悟其含义,但依然可懵懵懂懂地感觉到一些。
编辑:罗韦
关键词:儿童文学 阅读 文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