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农村广播要不要再响起来
核心阅读
我国农村广播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普及率极高,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乡镇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广播基本停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组织和服务农民的手段、渠道却越来越少。
在资讯发达、传播方式多样的今天,农村广播是否有必要重新响起来?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上海、贵州、湖南等地调研。
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为986户村民安装有线广播
听广播聊新鲜事,就像多了个伴
4月8日上午10点,上海金山区山塘村山塘街。77岁的屠阿伯端了把椅子坐在自家门前,听着堂屋里的广播,晒着太阳。这会儿,广播里说的是养生保健,“每周五晚上还能听到我们山塘村的节目。”屠阿伯进屋拿了张节目单,“几点钟播什么,上面写得老清爽。”自从去年8月村里统一装了小广播,屠阿伯每天多了一项娱乐。
上世纪90年代,村广播室已基本撤销,共缆喇叭废弃。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乡镇一级广播站也开始撤并,“到2006年,我们镇上的广播站也全部撤销了。近年来,有不少村民反映,现在能听到中央的声音、市里、区里的声音,自己所在的镇里、村里的声音反而少了。”金山区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丁敏晨说。
要不要恢复以前的“田头广播”?金山区在一些镇村做了调查,“我们发现,现代网络虽然联通了村镇,村里留守老人多,他们不上网也很少用手机,村镇信息真正传播到户还是有距离。”
去年夏天,金山区在廊下镇山塘村、中华村试点安装有线广播,免费为986户安装了小喇叭。除转播金山人民广播电台全天节目外,两个村每周固定时间插播村自办节目。有线广播成为村里中老年人的“陪伴”。
“3间房间3台电视,广播还是要听。”屠家阿婆听不懂普通话,村里用乡里土话插播的节目格外受青睐。邻居张琼莲最感兴趣的是文化信息,镇上有什么文化活动,广播都会通知到,山塘村宣传干事蔡瑞英说,“年轻人难得回村,老人们听听广播,聊聊村里的新鲜事,就像多了个陪伴。”
“我们也需要小喇叭。”中华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叶华说。以前,村里有什么事通知大家,都是让小组长挨家挨户发张通知书,或者网上发布,手机短信推送,“可村里老人多,别说让他们上网,有些阿伯阿婆字也不识,看不懂书面通知,挺耽误事,有了广播,村里的事小喇叭里说一声,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在突发事件应急通知上,小喇叭可起了大作用。”蔡瑞英说,“去年夏天,暴雨引发汛情,村里就及时插播通知,让大家做好防汛准备。”区、镇、村插播重要通知时,小喇叭会自动提高音量。
在何叶华看来,小喇叭是村里密切干群关系的桥梁。小喇叭传播信息,办法虽土,但是接地气。用本地方言播出区、镇新闻、解读政策,村民们更容易接受。“我们通过小喇叭广播些村里的好人好事喜事,及时记录村民们的意见、建议,传播新风尚,和村民们多了沟通渠道。”
“有线广播进村入户,技术上不难做到,关键是内容如何吸引人。”丁敏晨说。今年,金山计划结合区内2万农户网络数字化改造,在全区推广有线广播。“眼下最缺的是人,节目制作、方言播音、设备维护都需要人。”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广播 农村 村里 村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