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国学
“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主讲人简介: 席南华,全国政协常委,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编者的话:
“士”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社会精英的代称,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力量。从屈原到杜甫,从老子到王阳明,历代士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标,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精神丰碑。他们或以“士为知己者死”践行忠贞,或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守气节,更以“学而优则仕”的追求构建起知识分子的价值坐标。席南华常委以“士”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强调在科研工作中建立独立精神世界和增强学术自信的重要性。本版内容是他近期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科研·文化·传承·发展”大师讲坛活动的演讲内容,现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明)仇英《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高山流水》
“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比如女士、男士,博士、硕士、学士,战士、勇士,绅士、雅士、谋士,民主人士、有识之士、仁人志士,士大夫、士人……这些词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士,大致说来是社会的知识精英和中产阶级,这是一个美好的称谓。
知识分子显然是士的核心部分,在士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历史上有很多的知识分子都是士的代表性人物,比如文学系列的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史家系列的左丘明、班固、司马迁、司马光等,思想家系列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军事家系列的孙子、孙膑以及诸葛亮、曾国藩等。这些士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士”的精神的表述也很多,广为流传的有“士为知己者死”“不为五斗米折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这些精神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
人们说“士为知己者死”时,多是褒义的,说的是知人者的魅力、被知者的感动。这句话出自《史记· 刺客列传》中的豫让传部分,也载于《战国策》,两书关于豫让的文字大致相同。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人,先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做事,未受重用,转投智伯,受尊宠。后来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了智伯,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痹ト玫秸韵遄庸兴⑼坎匏?,伺机刺杀,未成。被释放后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自己面目全非,再次寻找机会杀赵,又被发现,求刺赵的衣服,以遂心愿,赵答应了他,让人把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报智伯矣?!倍蠓W陨?。此为千古绝唱。
知己,对士而言,其力量是巨大的。这里包含着渴望被知,渴望得到理解尊重的内涵。那么,士的价值和期待只在于被他人所知吗?士又为何而生呢?
其实,“士为知己者死”还有忠贞的含义。黑格尔在其美学理论中谈及骑士风时,对忠贞是这样说的:让自己受另一个人的意志支配,服从另一个主体的愿望或命令,因而否定了个人意志的自私企图和独立性。这里的情感也不是针对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是只联系到自身。豫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舍弃自我、报答知遇之恩成了士唯一的生存目标和意志。

(明)李在 《归去来兮图 临清流而赋诗》
“不为五斗米折腰”语出《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p>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坚守人格独立的宣言。这种清高、有骨气的姿态,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树立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准则:在基本尊严与现实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人有权选择捍卫自己的精神主体性。但从另一方面思考,陶渊明的辞官对官场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很难说有贡献,这是否意味着他在社会责任的考虑方面有不足之处。更早的《孟子》中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的豪壮语言和凛然正气,我认为它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中士人精神的脊梁。
这些标准并非要求每个人在每件事上都做出极端牺牲,而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精神坐标。它激励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保持人格的独立与真诚,不轻易为现实压力而放弃内心的原则。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实中能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这些要求对于大部分士身份的人而言难以做到。
“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的《论语通译》中的白话译文是:子夏说,“做官做得好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才可以做官”。但注释又说,此章的意思是:做了官的首先是要为国为民尽职尽责,有余力,便应学习(资其仕者益深);为学的首先是明德修理掌握知识技能,有余力,则可做官(验其学者益广)。这是知识分子追求为官的一个文化基因,影响广泛深刻。
“仕而优则学”说明知识分子的身份是受社会尊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读书和拥有知识始终抱有一种尊重,这些语言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影响。
在士的文化基因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和“立德、立言、立功”(《左传》)可能代表了一种最高的境界和理想,因为它超越了自我,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修身就是修养自身的品德。在《礼记·大学》中,还提出了修身的路径: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学习获得知识;要学习获得知识,就要先探究事物的道理。事物的道理得到探究后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而后才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做到自身的修养。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这需要在自身的修养做好后才能做到。进而可以治国平天下,让国家和平稳定,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需要说明的是,在《礼记》成书的春秋战国年代,国是很小的,就是诸侯小国,很多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的县那么大,有些甚至大小和现在的乡差不多。
唐孔颖达给《左传》作注释和疏解,写下《春秋左传正义》。其中对“立德、立功、立言”的阐释是:立德,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立德就是建立一个好的道德观和体系,用今天的话说是建立一个好的价值观和体系;立功是建立功业;立言就是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建立影响后世的学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立德、立功、立言”的境界和理想是美好的,但在这条路上行进需要很多精神动力。在士文化中,很多激励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立德、立功、立言的名言警句便应运而生,广为人知的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举之路上,很多人从这些话中得到巨大的激励和安慰。这些名言激励了一代代读书人,使他们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内心依然充满力量和勇气。不过这种力量和勇气似乎都是外在的因素赋予的,难免会动力不足,成效不尽如人意。
需要把自己放到更宏大的世界
在过去形成的士的文化与精神内核中,对士仿佛只有要求,缺乏关心;只有责任,缺乏权利;只有他人,缺乏自我。很少有人谈到关心士的成长,也鲜有人关注士群体的困惑与艰难,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到更宏大的世界,一个包含其他国家士人的世界,找到或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同的事业、独立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与个人成长,对世界作出贡献。我们需要更深刻的身份认同、价值感、归属感。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有自我认识,确定自己是什么人,属于哪个群体。
就拿力学来说。对于力学人,其实我们与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拉普拉斯、拉格朗日、普朗特、冯·卡门、钱学森、郭永怀等人建立的事业在一起,虽然他们离我们远去,但从科学精神上我们是在一起的。这份人类共同的事业和精神是与更大的科学事业、科学精神连接在一起的,进而与人类的文明联系在一起。有了这种归属感,我们也就充满了力量。这时,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传说,而是我们自己事业精神的一部分。同样,那些科学先贤与我们的距离就近了。
在这种独立价值、事业和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和对于家国的责任,我们就能更好地成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进而找到更多维度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传统的士文化在新的时代里依然能发挥作用,甚至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一份联系着我国力学事业发展的工作,是一份令人自豪的工作。
我们知道,科学的世界是一个动人的世界。当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传入中国时,明人徐光启撰文《〈几何原本〉杂议》赞叹:
“下学功夫,有理有事。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有三至、三能:似至晦,实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实至简,故能以其简简他物之至繁;似至难,实至易,故能以易易他物之至难。易生于简,简生于明,综其妙,在明而已?!?/p>
两千多年来,《几何原本》吸引、打动了无数人。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罗素在其个人自传中写道:“在11岁时,我开始接触欧几里得(几何),我哥哥是导师。这是我生命的大事之一,就像初恋一样让人倾心。我未想到世界上有如此美妙的东西。从那一刻起,直到我38岁,数学是我的主要兴趣和快乐的主要来源?!?/p>
当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面世时,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作诗赞美:“你们,??!饮天神美酒的人,来与我一起歌唱牛顿的名字,他打开了隐藏真理的宝匣?!?/p>
牛顿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以《几何原本》的范式展开其理论的,牛顿的伟大工作也建立在伽利略等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爱因斯坦这样评价《几何原本》和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工作:?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系统实验找出因果关系的能力?!?/p>
大家能够感受到,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科学家所展示出的动人精神和他们对世界的探索热情感人至深,他们让人向往,在科学精神上我们同处一个世界。
说到自我认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读一下爱因斯坦1918年4月在普朗克60岁生日庆?;嵋樯系慕不啊短剿鞯亩肥遣晃抟娲Φ模?/p>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实在也各不相同。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么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爱戴他的原因?!?/p>
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可以在哪儿能找到归属,从哪儿能获取力量,得到激励。事实上,在精神的世界里,古往今来的科学家与我们在同一个世界: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可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我们要通过科学事业和科学精神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奉献自己。
编辑:位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