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记者观察 | 做一颗种子
10月13日,调研组一行走进山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一张青春的台湾同胞面孔带给调研组一行颇多的感触和思考。
小伙子名叫王正文,来到曲阜12年,今年33岁,担任学院董事。
为何选择到曲阜兴办职业教育?缘何在大陆一待就是十年多?答案打开了一段绵延近80载的两岸教育情缘。
王正文的祖父王乃昌祖籍山东曲阜,1947年经学长推荐赴台,24岁时成为彼时全台最年轻的高中校长,后与友人筹办台湾远东工业专科学校(今台湾远东科技大学),任校长?;匙抛魑酌现绾蟠媒逃祷乇蚁缰?,1998年老人家在老家曲阜同时兴办了一所职业院校,为山东省第一所鲁台合作的民办高校。
“我大学毕业那年,祖父多次找我谈心,希望我能守住这所学校。他说,守住了学校,就守住了两岸教育交流的纽带,就守住了两岸人民情感相通的桥梁?!?013年,从美国大学毕业面临人生规划选择的王正文,认真研究发展大势之后毅然决定来到曲阜“接班承业”?!暗笔蔽揖土私獾酱舐秸罅ν平耙到逃母?,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山东当时也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发展节点,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迫切,我意识到将台湾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与大陆的产业需求结合,学校和我本人一定会在大陆发挥更大价值?!彼?。
12年的大陆生活,让王正文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他亲身感受到大陆的发展活力、民生温度和文化魅力,这些认知远比书本和媒体报道来得鲜活和深刻。他也将感受到的中华文化滋养和“真实看见”激活的使命感,融入学校育人模式和开展两岸青年教育交流的行动中。学院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数字技术”的育人模式、以教育为纽带搭建青年和教育界的交流桥梁,让两岸教育界和青年群体“融起来”。
文化交流是联结两岸同胞的天然桥梁,教育交流是促进两岸青年相互了解、增进认同的重要载体。王正文并不是个案,还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台湾青年,如同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在大陆各地用力生长,努力传播着两岸民心相通生生不息的故事。(本报记者 修菁)
编辑:董雨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