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一场深秋的血脉叩问
——丹东寻根随笔
问遍山川风与月,祖源幽处系归心。寻根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祈愿。近日,夫人与我偕同她两个弟弟全家回东北寻根。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1950年,岳父随部队就是从这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英雄的50军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牌楼处,我们遇见了一位卖纪念品的老同志。闲谈中,他说曾在149师当过兵,而我是150师的,我的夫人是148师的,说起几位战友还都很熟悉。王姓战友滔滔不绝,激动地给我们每人系了一条红领巾,拿了一面小国旗,胸前挂了一枚纪念章。75年后,50军“三个师”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前完成了集结,整装待发。
话别战友,沿阶而上,瞻仰“抗美援朝纪念塔”后,进入纪念馆展厅。讲解员得知我们是50军的传人后,特意介绍了50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5个第一:第一个攻进汉城(今首尔)、唯一全歼英军第29旅皇家重型坦克营、唯一在汉江阻击战中坚守50昼夜、唯一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打出声威的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唯一两次入朝作战的英雄部队。
讲解员特别强调,在抗美援朝作战中,50军是最能打防御战的部队。在汉江阻击战中,为掩护志愿军主力移防东线,彭德怀总司令给50军下令坚守7天,他们却顽强阻击了美韩军15万人的进攻,并坚守了一个多月。此间,志愿军首长通令表扬50军全体指战员:“你们的英勇鼓舞了全军……只要你们阻止了敌人前行,争取了战役准备时间,就保证了第四次战役的胜利。”50军3.3万余名官兵,在50天激战中,以减员2.1万余人,其中7个整连、31个整排、138个整班全部牺牲,最终只剩下约1万人的代价,歼敌1.1万人,完成了阻击任务。岳父生前讲过,他们连只剩下了18个人。
关于这场防御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史》中评价称:“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是志愿军连续进行了三次战役后,在没有得到休整补充,第一线的兵力又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托一般野战工事,抗击现代化技术装备之敌的进攻?!屏恕瞎饕ゼ?,使敌未能进占汉城,并有力地配合了东线志愿军主力反突击的胜利,完成了艰巨的任务。但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p>
我用手机找出了2020年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时,新华社《参考消息》刊发的70篇整版纪念文章,对讲解员说,我在收官文章《“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足以击退中国人”——外国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专门有一段写道:一位美军将军回忆说:“当时美国沉湎于二战胜利后的喜悦,对中国军队完全没有意识到,蒋介石统领下的一群‘鸭子’,在毛泽东的统帅之下竟成了一群‘狮子’?!弊畹湫偷睦邮牵诔收匠?,“以3个步兵连成建制全歼英国皇家坦克营、打过汉江攻取汉城(今首尔)的志愿军50军,曾是被蒋介石骂为‘60熊’的国民党60军,起义后就在朝鲜战场上变成了‘50凶’(毛泽东语)”。
亲切的展品
在战斗英雄戴汝吉的一件纪念物前,讲解员解释说:在一次战斗中,戴汝吉率领17名勇士,夜袭水原城,捣毁敌指挥部,全歼美军一个宪兵排,毁敌车七辆,迫使美军撤出水原城,立下卓著战功。
戴汝吉营长和我岳父都是云南人,在帽落山阻击战中结下生死情谊。前几年,新华网以《战场上的生死承诺》为题刊登过这段战场传奇。戴汝吉老英雄晚年回到家乡云南丽江,把平时节俭积累的工资,捐给故乡母?!迳行⊙АKナ篮?,丽江市政府将义尚小学命名为“汝吉小学”,并在校园内建亭立碑,以纪念这位纳西族的战斗英雄。
不经意间,展墙上一幅志愿军女战士帮朝鲜大娘金玉缝衣服的照片吸引了我们,我的两个内弟格外激动地喊了起来:这不是原来咱家隔壁的叶阿姨吗!(我的老首长、师副政委张健的夫人叶宇阿姨,当年名叫贾梅)我的夫人拿出手机,找出她给叶阿姨送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的照片给大家看。讲解员说,常有参观者在展板前认出亲人,其实故事中的人就一直在我们身边。
关于纪念馆的藏品,其实还有一则鲜为人知的故事。2020年10月,夫人曾受抗美援朝时的战地英语翻译、149师老兵莫若健先生委托,专程来纪念馆,捐赠他在一次清理战场时获得,收藏至今的一张沾有美军飞行员血迹的通行证(投降书)。张校瑛馆长颁发了《捐赠证书》。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没有见到这件藏品,也许换展时会有机会拿出来展出。

晚年的叶宇阿姨

叶宇阿姨在朝鲜战场帮助朝鲜老大娘金玉缝衣服
四代人的缅怀
我们全家四代人先后多次到这里缅怀先烈。
1984年春节刚过,岳父到黑龙江出差时,专程到沈阳和丹东烈士陵园看望战友,难忘生死相托。当时,志愿军烈士陵园还没有对外开放,陵园的大门紧锁着,岳父和侄子找到门卫说明来意,并拿出自己的证件,在经过一阵儿核实报告后,方才进入陵园。岳父在座座墓碑前寻找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战友,面对墓碑絮叨着对他们的深切思念。在蔡正国副军长的墓碑前伫立许久,轻声说道:“蔡副军长,您的兵来看您了!”并喃喃细语地说了很长时间,然后用松枝轻轻地拂去墓碑上的浮尘,清理了墓地周围的杂草,再用松枝扫了一遍又一遍。
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时,我的夫人专门带着女儿和小外孙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传承血脉记忆。三代人在烈士陵园献花时,恰好遇到了来自天津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徐恒江老爷爷,他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兵方队中的一员。得知徐老爷爷是一位了不起的战斗英雄时,小外孙主动上前向徐老爷爷敬礼,老人高兴地拉着小外孙的手,一老一小共同唱起了《志愿军战歌》,歌声在烈士陵园上空回荡。这次,夫人又特意带着两个弟弟和弟媳来致敬先辈——感恩先辈的牺牲奉献,才有今日盛世如他们所愿。
随后,我们一行人还探访了夫人的出生地50军的老营区,现为某部机关所在地。后面的小山坡上错落着11幢小别墅,始建于1938年至1940年??姑涝秸诩洌驹妇诘ざ崾?,司令部曾设立于此。彭德怀、洪学智、邓华、赖传珠、解方、杜平、韩先楚等志愿军首长,都曾在此居住和办公过。司令部的作战处、机要处等重要部门,也设在此地,这里曾是志愿军指挥作战的核心区域。
而今,山坡旁的老家属区的房子已拆,盖起了崭新的经济适用房。夫人指着一幢树荫下的宿舍楼房,告诉两个弟弟和弟媳,咱们家原来就住在这儿。夫人沉浸在50多年前幸福的回忆中,时不时爆料大弟的一些糗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一番。
根在血脉里
鸭绿江断桥和河口断桥,是志愿军的出征之路。如今,桥上游人如织,小音箱里播放着《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我的祖国》等雄壮的歌曲,断桥尽头矗立的大屏幕上,播放着《跨过鸭绿江》电视剧中的片段。
漫步在断桥上,不禁想起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那年,夫人带着女儿和6岁的小外孙来这里参观,小外孙穿着一身仿制的小志愿军服装从桥上欢快地跑过,被《环球时报》记者抓拍下来,记者写道:“2020年10月23日,辽宁丹东。六岁的胡胡穿着仿制的志愿军军服,被姥姥和妈妈带上鸭绿江断桥。70年前,他的太姥爷就是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三代人特意赶在70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从北京来到丹东,向先辈致敬。胡胡的母亲将姥爷的抗美援朝纪念章戴在了他的胸前。”
女儿说:“姥爷是家族的骄傲。这种骄傲是精神的传承,是能够跨越两代三代甚至无限久远的力量。在姥爷的影响下,家人世代从军,当6岁的孩子也一脸坚定地说长大要考军校时,我想是时候去跟他讲讲太姥爷的故事了,从哪里开始呢?就从断桥开始?!庇屑钦咴吹溃骸耙徽舐源獾慕绱倒?,这个年幼的小男孩突然响亮地唱起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个生动的场面吸引了在断桥上参观的人,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幕。”
深秋的丹东,气温骤降到零下,但全家人的心却仿佛揣着个火盆,一直有热乎乎的暖流在涌动,那是因为我们寻到了根,而那根就刻在血脉里——根在脚下的泥土里,行走的每一步便有了皈依;根在沉默的青山里,精神便有了仰望的峰峦;根在血脉的传承里,生命的每一息便有了故事……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