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2025年7月,时隔10年再度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八暮谩苯ㄉ枋鞘视θ嗣袢褐谛滦枨?、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务。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老旧住房性能亟待改善。很多老房子的设计难以满足当代居民的一些生活需求,比如,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居家电的使用等。加之在使用几十年后,采光、通风、隔音、防水、管线、供暖等性能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住房品质亟待改善。
二是新建住房还有改善空间。部分新建住房在建筑限高、外墙保温、排水通风供热系统、绿色环保材料运用、智能化家居系统以及无障碍设计等方面与居民需求不匹配。
三是老旧小区软硬件提升难。一方面,城镇老旧小区硬件设施不足,停车位、绿化休闲等公共空间紧张,安装充电设备、加装电梯难。另一方面,业主委员会成立难、更换物业公司难、公共维修基金使用难。
四是社区公共设施不配套。部分社区医疗、教育、公园绿地、体育健身、餐饮购物设施等还有缺项;社区服务体系还存在短板,还不能满足“一老一小”需求等。
五是城区基础设施韧性不足。城区供水、排水、电力、燃气、热力等管网老化,部分中心城区建筑密度高、容积率饱和,地上空间有限、地下空间利用不足。
结合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有关文件的学习,从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角度,借鉴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就有效推动城市更新和“四好”建设的实施落地,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一是加快健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整套适用城市更新的制度政策体系。二是构建涵盖建造全过程和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加快修订工程建设领域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完善制度,强化政策支持。一是针对城市更新和“四好”建设中的难点,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房屋管理、物业管理等配套制度;二是加强财政、税收、金融、规划、土地等政策支持,建立部门分工协同工作机制,增强政策协同性和一致性,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建立先体检、后更新机制。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查找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目标导向,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城市体检出来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城市体检的结果,就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依据。二是统筹规划设计,以先进的施工技术手段,科学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用绣花慢功夫,精细化分段实施建设改造。
完善标准规范,提高标准时效。针对绿色低碳、城市更新、“四好”建设等新的刚性要求,补充完善强制性标准,提高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指标要求。同时,加快标准修订进程,提高标准的时效性。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离不开建筑产业的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有针对性地推广满足高品质需求的惠民实用、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二是聚焦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攻关“卡脖子”核心技术和装备,提高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深化改革,构建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针对城市更新改造中资金平衡难的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土地、房屋管理等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给予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公众多元参与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
当前,正处在谋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谋划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安全工程、发展工程,全面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 易 军)
编辑:周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