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文化动能 迸发人才力量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一年。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文化领域的答卷格外醒目——从顶层设计的战略擘画到基层实践的精准落子,从环境优化的生态滋养到平台搭建的聚才引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正加速崛起,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顶层擘画:以系统思维筑牢人才之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毕敖阶苁榧堑纳羁搪鄱?,为新时代文化人才工作定下基调?;厮荨笆奈濉笨季郑持醒胍浴叭瞬判嗽蛎褡逍?,人才强则国家强”的战略眼光,将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核心板块,出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顶层设计—分类培养—评价激励”的制度闭环为高质量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从明确“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到细化落实“实施青年文艺人才扶持计划”、“完善文化人才评价机制”等20余项具体举措,共同构建了新时代高质量文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
平台赋能:以创新载体激活人才之能
文化人才的成长,既需土壤滋养,更需平台锻造?!笆奈濉币岳?,国家层面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支持,催生出一批重量级赋能平台。从国家话剧院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为新生代导演提供顶尖舞台实践与创作指导,到中国作协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助力青年作家突破创作瓶颈、对接优质资源;从文旅部“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剧种新秀创造同台竞技与系统深造机遇,再到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すぷ鞯囊饧罚魅诽岢鼋俏镏饰幕挪谌莨岽┕窠逃贾?。
与此同时,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和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赛道”——大众参与型平台,让古老的技艺借助数字媒介实现创造性转化。以抖音为例,过去一年,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1400万网友主动分享非遗体验,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让年轻人在传播实践中汲取文化自信、锤炼内容表达力。
实践淬炼:以扎根人民厚植人才之本
文艺与时代息息相关,文化与人民命运与共?!拔囊沾醋鞣椒ㄓ幸话偬?、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本质规律,也为文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根本路径。
诸多优秀文艺作品的成功正是对这一根本路径的有力印证:舞剧《只此青绿》创作团队用时1年8个月,多次与故宫博物院专家座谈交流,深入对话文物修复师与古书画研究专家,最终将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转化为震撼舞台的艺术经典,荣登2024年度中国演出市场舞剧类票房榜首;民族歌剧《康定情歌》主创长期扎根甘孜高原,采集藏族民歌精粹,邀请非遗传承人共铸舞台,让康巴风情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实践证明,只有让人才扎根人民、融入时代的洪流,才能催生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经典,也才能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品格、锤炼技艺,才能真正培养出心系人民的文化大家。
生态优化:以包容环境汇聚人才之智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薄笆奈濉逼诩?,为充分释放人才潜能、激发文化创造力,国家大力优化文化人才生态环境。在评价机制改革上,文化领域率先突破桎梏,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评价倾向,着力构建以“德艺双馨”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在青年人才培育上,国家级人才工程持续加大精准扶持力度,以“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为代表,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一是提供“创作启动资金”,解决青年艺术家初创期的资源瓶颈;二是邀请杰出艺术家担任“导师”,以“传帮带”模式为青年人才提供专业指导;三是搭建高水平的“展演平台”,将青年才俊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和专业评价领域,提升社会认可度与行业影响力。
此外,文化人才生态的优化还体现在配套机制的完善上:从设立“国家文化杰出贡献奖”树立行业标杆,到《“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ず驮擞霉婊方∪爸恫ū;ぁ晒找妗被?,保障人才创新成果的价值实现,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完整闭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从“十三五”末的69万人增长至86万人,这一变化充分印证了国家优化文化生态、激发人才活力的实践成效。
从“十四五”的答卷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才数量的攀升,更是人才质量的跃升——既有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薪火相传,又有锐意创新的中青年骨干勇挑大梁;既有扎根传统的“非遗守护者”,又有拥抱时代的“数字文化先锋”。随着“十四五”文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深化,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创作的“黄金时代”,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 张立萍)
编辑:周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