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喝茶工作室,同城空降服务同城附近喝茶网 ,qq官方月抛群入口,全国伴游大圈招聘全球高端私人定制社交平台

首 页 聚焦 重要活动 讲话全文 重要文章 学习读本 指示批示 致电致信 任免大使 接受国书 签署命令

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充分发挥信访部门职能作用积极服务社会治理大局

2025年10月27日 18:5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断敖教钢喂碚返谖寰碇校敖阶苁榧侵赋?,“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改革部署,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新征程上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提出“社会治理”这一全新概念,并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社会治理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新征程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高度,深刻理解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人民立场、法治导向和时代特征等,以高效能社会治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回顾党的历次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加强党组织建设摆在最突出位置,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创新社会治理,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只有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人与人的关系理顺了、和谐了,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多数工作直接同最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检验的是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必须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制度机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法治导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依法办事是基本遵循,只有维护法律法规严肃性权威性,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才能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从信访领域看,不少信访问题是因为一些部门单位不依法办事造成的;信访问题产生后,迟迟得不到解决,也与一些部门单位不依法履职、不依法解决有很大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社会治理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局中谋划推进,提高党员干部依规依法解决问题、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能力,引导群众更多通过法律程序、运用法治手段定分止争,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坚持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各层级各方面形成整体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钡鼻埃夜缁嶂卫硎挛窦杈薹痹?,责任虽在政府,但活力在社会,潜力在市场,只有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才能更好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统筹好政府、社会、人民三大主体,围绕共建、共治、共享这一目标,调动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推动向双向互动转变,从线下向线下线上融合转变,从单纯政府“大包大揽”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转变,切实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把握工作重点,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赋予了其新的重要职责。面对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的客观实际,必须更好把握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坚决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使命任务,以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随着经济成分和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业态就业人员越来越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抓好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不同特点,完善党组织设置方式、职责定位和管理模式,引导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积极探索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发挥作用的载体机制,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针对性。抓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压实业务主管单位责任,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和改革发展,加强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党的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日常工作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和监督管理,促进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抓好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和服务管理,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原则,发挥网信、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职能作用,落实平台企业责任和属地责任,加强算法等合规指导和执法监督,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增效,推进“友好场景”和“暖心驿站”等服务阵地建设,及时就地协调解决涉及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保缴纳、职业伤害赔偿等方面利益诉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闶歉母锓⒄刮榷ǖ牡谝幌撸彩峭平缁嶂卫淼闹匦暮突?,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下更大力气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着力建强基层组织,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各领域党的建设,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着力完善基层机制,创新基层治理综合协调机制,利用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把资源、服务、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持续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着力配强基层力量,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注重日常教育培训,扎实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积极发挥驻区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的作用和专业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加强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当前,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对更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把社会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统筹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抓好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好当前各类征集渠道,完善征集网络,探索创新线上和线下、被动接收和主动征集、广泛征集和专题征集相结合,形成征集、响应、落实、转化、反馈有效闭环,把群众智慧力量转化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压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拿出更多有力举措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着力解决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主动担当作为,履行好信访部门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

信访工作是社会治理从末端向前端延伸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充分运用信访工作独特政治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发挥其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风险防范等方面重要作用。

在密切联系服务人民群众上下功夫。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找到信访部门,体现的是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坚持将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工作,积极搭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当好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带着感情和责任解民忧、疏民怨、暖民心,发挥好通气和消气作用,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

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下功夫。群众利益问题很多是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的,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是信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信、访、网、电等渠道,进一步构建群众家门口的信访服务网络,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向各级各部门反映问题。围绕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都依法推进,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压实受理部门程序推进、职能部门实体解决责任,坚持“三到位一处理”,依法处理问题、实质性解决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强化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最大程度把群众诉求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从源头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信访部门的重要任务。信访干部处在化解处置矛盾第一线,感知风险最敏锐、化解应对最有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信访矛盾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提前介入矛盾协调处理,最大程度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持续抓好突出矛盾化解攻坚,紧盯重点领域和群体,着力解决好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切实减少矛盾问题积累集聚、外溢上行。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精准分析研判信访形势,加强预判预警预防,依法稳妥处置各类敏感性群体性风险,确保信访秩序平稳有序,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国家信访局局长 李文章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