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共寻废弃矿山“重生密码”
——江西宜春市政协组织委员携手践行“两山”理念
1216座矿山已换下“灰装”披上“绿衣”,修复面积超8.6万亩,修复率达93.06%,稳居江西省第四……近日,宜春市政协组织委员围绕“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和综合利用”开展专题视察,以实地踏访感知生态变迁,为矿山“重生”建言献策。市委书记、市长全程参与调研座谈,面对面听取委员建议,携手践行“两山”理念。
“没想到矿坑能变成‘金窝窝’!”走进万载县潭埠镇,眼前的景象刷新了委员们对废弃矿山的认知——曾经坑洼不平的粘土矿坑上,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声中,预计年产值1500万元、提供110个就业岗位的产业项目正高效运转;双桥镇则借势花炮产业优势,投入4800万元在砖瓦用粘土矿坑上打造烟花制造公司,预计2025年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5亿元。这些“矿山变厂房”的转型实践,让委员们真切触摸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双赢脉搏。
亮眼成绩背后,长效管护与深度利用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矿山修复不能治完就忘,三分靠治理,七分靠管护!”江西省政协委员鲍滨直言,建议明确修复后矿山的管护主体,探索专业化团队运营、市场化投入的管护机制,让绿意常驻。
省政协委员施少刚则以铜鼓县大塅镇为例:“过去这里的高岭土矿坑地质灾害频发,植被覆盖率不足10%;如今通过地质灾害防治、土地复垦、植被重建、水利配套‘四大工程’,植被覆盖率跃升至75%以上,还新增80余亩耕地?!彼嵋椋徊酵诰蚩笊揭偶L厣?,推动与文旅、康养、教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有竞争力的生态品牌。
“此次视察的宜丰县棠浦镇,昔日的煤矿通过‘修复﹢光伏’路径,让闲置矿地变身‘阳光电站’,建起总容量50兆瓦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5000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万吨?!笔姓绷涸平ㄒ橥乒恪靶薷穿€光伏”“修复﹢文旅”“修复﹢农业”的多元模式,同时出台配套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跃升。
参加座谈会的市长谭赣明认真倾听每一条建议,并要求相关部门梳理吸纳,将委员智慧转化为具体政策与扎实行动。
从矿坑疮痍到绿意盎然,从生态负债到发展资产,宜春正以一次次扎实的调研、一项项精准的举措,解锁废弃矿山的“重生密码”,让“两山”理念在赣鄱大地结出累累硕果。(黄建成 钟绍颖 王磊)
编辑:孙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