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打造家门口的绿色优美空间
——广州市政协为推动口袋公园建设提质升级建言
在广州,一座座口袋公园如珍珠般散落在城市的角落,让群众“开窗见绿、推门赏景、起步闻香”。它们是“动态的社区客厅”,也是“家门口的社区博物馆”,还是“共建共治社区的实践基地”。近期,广州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围绕“建设口袋公园,打造优美绿色空间”的主题,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广泛调研,与市林业和园林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越秀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开展协商,共谋口袋公园建设管养的发展良策。
从源头做好规划工作
截至2024年年底,广州全市建成口袋公园428个,为市民营造了“家门口”的高品质绿色休憩空间,成为附近儿童的游乐园,家长的“遛娃圈”和老人家的“社交圈”。
“口袋公园一定要精准嵌入人民群众的‘社交生活圈’?!笔姓痹汉饺衔诖肮婊≈沸柰黄频ゴ俊凹觳逭搿钡木窒匏嘉?,综合考量社区人口结构,将口袋公园作为社区“5—10分钟生活圈”的核心节点,鼓励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或发掘市场价值的方式来参与口袋公园的管理和维护。
市政协委员陆斯云则建议,要以口袋公园为生态跳板,缝合社区生态碎片,并将口袋公园深度捆绑城市更新与微改造,融入“绿美广州”体系。
如何才能让口袋公园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市政协委员徐斌认为,要从规划开始预留弹性空间,让公园能持续更新。如多设置可移动座椅、??榛枋?,预留一些空白场地,以便改成小农园、市集或者临时舞台。还可以每两年让社区评估使用情况,根据需要调整。“春节搞花市、夏天放露天电影、周末办跳蚤市场……让口袋公园真正变成一个‘动态的社区客厅’,热闹又亲民?!?/p>
对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王冠贤表示,一要抓好系统规划,筑牢绿色基底;二要抓好政策支撑,激发弹性活力。借助口袋公园的特性实现“小空间大民生”“小切口大提升”。
从“好用的骨架”到“有魂的肌理”
一座有温度的口袋公园,不仅需要“好用的骨架”,更需要“有魂的肌理”。广州作为千年商都,西关骑楼、历史建筑?;ぁ⒘肽显傲种腔墼缫讶谌氤鞘醒?,如何让这些本土文化与口袋公园“在地共生”,让文化浸润成为口袋公园的独特魅力?
调研组看到,在越华路,口袋公园将岭南古典建筑运用到公园的设计中,一草一木尽显羊城风韵,卵石摊、琉璃瓦、青砖墙;在广州钢铁厂崇文五路,口袋公园融合工业遗址与生态设计,留住了这段城市记忆……
“我认为广州本土文化与口袋公园‘在地共生’,关键在‘深挖在地叙事’,而非简单贴文化标签?!痹汉剿?,可先系统收集社区口述史、老物件,把这些“活记忆”搬进公园,打造成“家门口的社区博物馆”。
市林业和园林局一直把文化主题作为口袋公园建设导向,利用各种空间打造有特色的绿色场所。比如挖掘本地的历史、民俗、艺术等资源,通过雕塑、景墙等方式呈现出来,让市民休闲的同时也能感受文化氛围。
“融合社区艺术共创,让口袋公园真正成为居民自己的文化空间,同时让公园白天有活力、夜晚有温度。”陆斯云建议在口袋公园定期举办“非遗小市集”,邀请广绣、榄雕、剪纸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设置手作体验摊位,让居民和游客能亲手制作非遗小物件;搭建“岭南文化微舞台”,邀请粤剧票友、讲古艺人表演,营造沉浸式岭南文化氛围,形成“从体验到消费”的闭环。
这一建议和越秀区的做法不谋而合。越秀区注重将文化融入口袋公园建设,鲁迅纪念园、马庄巷口袋公园、“工青妇”主题公园等都是“小公园里见大人物,方寸间藏大历史”的典型。
“我们希望口袋公园也成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会讲故事的文化驿站?!蓖豕谙捅硎?,要提炼岭南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等广州文化特色要素,通过微改造等方式将口袋公园变成文化的载体。
从“享受者”变成“共建者”
随着口袋公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更有效地维护和管理这一块块“绿色宝岛”成为下一阶段需要考量的问题。
“口袋公园建设应该完善‘社区共管’机制,如推广‘社区园长’‘护绿志愿队’等模式?!痹汉浇ㄒ樵诠阒莞骺诖把“稳刃木用竦H紊缜俺?,负责日常巡查,协调解决诸如设施维修、绿化养护等基础问题,定期组织居民议事会,收集大家对公园管理的建议。通过赋予居民监督、简易维护职责,变“使用者”为“守护者”。
陆斯云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要进一步创新运营模式,为口袋公园的长效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分层开放经营,平衡好公益与收益;二是要创新资金渠道,通过绿色金融赋能。
当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在积极推动人民设计师工作,初步构建了1577名人民设计师覆盖城乡社区的服务矩阵,助力口袋公园开展不同类型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人民设计师工作探索,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维护、人人享用’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p>
光有“共管共营”的机制还不够,关键是要把全过程参与做实、做深。徐斌说,“整个链条都要让大家参与进来。这样,居民才能从一个单纯的使用者,变成真正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把这个公园当成自己的家园。”
这一建议得到了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陈迅的肯定,表示要积极搭建多元参与平台,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机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此次协商不是终点,而是推动广州市口袋公园建设提质升级的新起点。未来,广州市政府各部门、社区居民、社会力量将继续携手,让市民真切感受“云山珠水情,广府社区美”的生态福祉。(本报记者 揭春雁 通讯员 曾健萍)
编辑:孙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