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喝茶工作室,同城空降服务同城附近喝茶网 ,qq官方月抛群入口,全国伴游大圈招聘全球高端私人定制社交平台

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本升专”,能否造就“紫领”?

——本科生成为职?!靶律钡谋澈?/p>

2025年10月24日 10:4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山东某技师学院的实训车间里,机床轰鸣,金属碎屑飞溅。22岁的小李戴着护目镜,专注地操作着精密机床。3个月前,他刚从一所本科院校的管理学专业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证书。然而,他没有选择进入写字楼,而是走进职业院校,成为一名“特殊”的新生。

在刚刚过去的开学季,和小李一样走进职业院校的,还有来自广东、江苏、河南等地的数百名本科生。他们打破传统学历晋升路径,选择进入职业院校、技工院?!胺聪蛏钤臁毖Ъ际酰庖幌窒蟊煌殉莆氨旧ā?。这群拥有本科学历的年轻人,正朝着兼具“白领”理论素养与“蓝领”实操能力的“紫领”人才方向,探索职业发展的新可能。

从“学历通胀”到“技能刚需”:

本科生的职业选择转向

“本科毕业后,我投了300多份简历,要么‘已读不回’,要么面试之后石沉大海,我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看似‘百搭’,可到了就业市场上,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竞争力?!痹诠愣臣际ρг旱慕淌依铮究票弦涤谝凰驹盒5男⊙罨匾淦鹑ツ甑那笾熬?,语气里仍带着几分无奈。“我那时才明白,光有本科学历远远不够,没有真本事,根本在就业市场上站不稳脚跟?!毙⊙钏怠?/p>

小杨的经历并非个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学历通胀”现象日益明显。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学历优势持续弱化。与此同时,高端制造业“技能刚需”却愈发凸显,企业急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可大量本科生因缺乏实践能力,陷入“想就业却不会干”的尴尬境地。

“‘本升专’并非学历降级,而是能力升级,是教育与产业关系调整的必然结果?!比薄⒐愣际跏Ψ洞笱Ц毙3ば砹嶂赋?,“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变革加速,就业市场对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年轻人主动学技术,是理性的‘能力再造’,体现了以职业适应性为导向的新教育消费观?!?/p>

据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副院长刘毅介绍,今年该院开设的“高校起点预备技师班”中,机电一体化订单班27名学生中有13人拥有本科学历?!罢馑得鳌旧ā⒎桥既?,而是人才结构与就业市场适配过程中的新趋势?!绷跻惴治觯庖幌窒蟊澈?,是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从“唯学历”转向“学历﹢技能”并重,也是职业教育价值被重新认可的信号。

“这些‘回炉’学生专业背景多元,涵盖文科、管理类、理工科,集中报读的专业多与智能制造、新能源、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等领域相关。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学习逻辑: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不断回流与叠加的?!毙砹岵钩渌?。

从“供需错位”到“精准匹配”:

校企协同破解就业矛盾

当前就业市场“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求才难”并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

“本科生‘反向深造’学技术热潮的背后,是我国教育与就业结构之间长期存在的错位。”许玲认为,“这并非劳动力数量的缺口,而是结构性的匹配难题。一方面,普通本科教育长期以学科知识为导向,注重理论深度,却相对忽视岗位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虽逐渐获得制度认同,但社会认同度仍不足,教育层次衔接机制不畅,导致人才培养链条的中高端环节断裂。最终形成‘有人无岗’与‘有岗无人’并存的尴尬局面。”

为破解这一困境,各地职业院校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青岛市技师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共同制定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课程,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并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这种深度融合,确保了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目标?!鼻嗟菏姓?、青岛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张秋生介绍,大学生技师班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山东港口集团、青岛地铁、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等知名企业,就业率达98%以上,薪酬普遍高于同期应届生平均水平,且很快成长为企业骨干和中坚力量。133家用人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86.47%的企业表示非常愿意招聘大学生技师班学员,普遍评价其“理论基础好、技能上手快、管理有悟性、综合素养高”。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则与美的、比亚迪、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课程、共组师资、共定标准?!拔颐墙笠怠枨笄宓ァ苯幼萄А嘌宓ァ?,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企业真实设备和工作场景,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绷跻闼?。

同时,刘毅还分享了学院“高校起点预备技师班”的学生案例:“本科毕业于英语专业的张南(化名),为从事向往的技术工作,选择了机电一体化方向,希望把语言能力和技术技能结合,成为能参与国际技术交流的‘紫领’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罗新(化名),认为本科所学偏重理论,希望深入学习设备控制实操,掌握电气控制等核心技术,实现从‘工艺员’到能直接驾驭智能产线的‘工程师’的转型?!?/p>

在刘毅看来,这些学生选择“回炉”,是深思熟虑后对个人职业发展路径的“优化”与“重塑”?!八遣皇窃谔颖芫鸵担窃谝愿袷?、更长远的方式,主动奔向就业,奔向国家产业升级最需要的地方?!?/p>

从“学历导向”到“能力导向”:

政策赋能职教新未来

如今,本科生“反向深造”学技术现象获得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今年6月至8月,广东、浙江、山东等多地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技工院校面向大学生开设“技师班”,探索“学历﹢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2部门印发的《山东省支持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若干措施》提到,实施技工就业促进计划,探索开设大学生技师班,推行“学历﹢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大学生通过技能提升实现高质量就业;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20个部门联合印发《技能促富助力缩小“三大差距”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支持技工院校在原有招生基础上,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技师班;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广东省深化技师学院学制技师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起点的,设置1年制的学制技师。

学生的涌入也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许玲认为,“本升专”现象正倒逼职业院校加快转型升级。“面对这批学历背景较高、学习目的明确、实践需求强烈的学生,职业院校需从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师资结构上作出调整: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建立‘分层式’课程体系,避免重复学习;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训条件,强化企业协同培养,让学生真正站在生产第一线?!彼硎?,职业院校更应突破传统“学历教育”定位,成为全民“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平台”。

针对大学生技师班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张秋生建议,政府应统筹明确技工院校招收大专、本科毕业生的条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并保障生均拨款、培训补贴等支持,打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等价认证通道;深化产教融合,组建政校企“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共建共享形成紧密合作共同体。

刘毅则从国家层面建议:“国家可设定原则框架,鼓励地方开展试点,在招生、学制和合作模式上进行探索。例如,支持高??韪榛畹奈⒆ㄒ?、技能??榭纬蹋┰谛1究粕ㄐ?,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前‘蓄能’。政策宣传应着力强调‘反向深造’是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与多元,并非学历‘降维’,大力宣传‘紫领’人才在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价值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优秀典范,扭转社会对技术工作的传统偏见?!彼衔?,通过构建一个畅通、有保障且受尊重的制度环境,能让本科生“回炉”学技术从应对就业难的权宜之计,转变为优化国家人力资源结构、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本升专’不是教育的退步,而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进步;不是学历的降级,而是教育理念的升级?!毙砹嶙芙岬溃骸暗蹦昵崛嗽敢庵鞫畔隆钠竟饣贰匦率捌鸸ぞ吆图寄?,这本身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教育的责任,是让每一种学习选择都能通向更好的发展,让每一个青年都能在自己的能力领域闪光?!保?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PingFang SC", "Microsoft YaHei"; text-align: center; text-wrap: wrap;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廖昕朔 马嘉悦)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