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凝聚党外人士向心力 画好最大同心圆
思想上求同,是画好最大同心圆的起点。只有思想上同心,制度上协同才有根基。建议要建构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融入党外人士教育全过程,打造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精准有效的学习平台。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政治培训、互动交流等方式,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和理论武装;丰富沟通互动平台,推动构建党外人士参与协商、表达意见、提出建议的常态机制。依托地方政协、行业协会、智库联盟等,形成多元对话空间,实现情感交融与认知同步;注重实践引领,充分发挥基层一线的锻炼作用,鼓励党外人士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社会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让共识在共建中升华,在协作中固化。通过典型引路、成果展示、案例推广,不断增强党外人士的政治认同。
制度上协同,是党外人士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制度嵌入不到位,难以保障“共识”有效转化为“贡献”。建议推动党外人士在协商中发挥作用、在治理中彰显价值,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向党外人士通报重大决策、政策文件、发展规划等机制,为精准建言提供依据基础;进一步完善协商机制,在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中建立健全协商流程,有效提升协商治理实效;进一步完善反馈闭环机制,构建从建言提出到意见吸纳、政策采纳、成效反馈的闭环链条,推动好建议“提得出、落得下、评得明”,让协商成果看得见、评得清、用得好。
平台上共建,是推动大统战格局落地的现实抓手。建议要健全平台体系,统筹各类党外人才平台,实现资源要素的跨层级、跨领域、跨行业整合,推动建立“智力共享数据库”“实务参与项目库”等;推动建立跨界议事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如绿色发展、社会治理、科技创新、文化传播)设置专项研究小组,推动不同专业、不同身份背景人士围绕共同问题展开协同探讨,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推动平台成果转化,建立协商成果转化评估机制,强化政策响应机制,实现建言成果最大化、制度化、可视化。
机制上创新,是推动党外人士更好发挥作用的有效之策。改革要奔着问题去,创新要朝着难点破。当前党外人士制度性作用发挥,首先要厘清职责边界,明晰其在不同议事场景中的参与职责与贡献边界,强化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推动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在选人用人、资源支持、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制度性激励,激发党外人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要强化制度承接,通过地方人大政协、各类专题调研平台,探索协商成果立项转化机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国际传播协同,是党外人士作用拓展的新空间。党外人士身份灵活、多语种人才多、路径广泛,理应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承担更大使命。建议鼓励党外人士打造国际传播队伍,系统识别并培育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善于跨文化表达、掌握新媒体手段的党外传播骨干,统筹建设“对外传播人才库”,为大国外交、民间交流、国际舆论引导提供强有力支撑;鼓励党外人士建设多语种、多平台的协同传播矩阵,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商协会、媒体平台,推出一批体现中国立场、融通世界语言的传播产品,构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党外传播网络;要发挥青年党外人才作用,鼓励其参与国际青年对话、全球议题研讨、文化交流论坛等,借助社交平台、线上直播、创意短视频等新兴手段,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党外人士不是“外围观众”,而是“制度内在”的协作者、建构者、推动者。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党外人士在更高平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发挥作用,不断扩大团结的半径、增强治理的广度、提升协同的深度,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汇聚起更加强大的同心力量。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重庆研究基地专家 刘壮)
编辑:周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