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建设天朗气清的新时代文艺新风
要突出价值引领,发挥教育培训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完善面向全体文艺工作者的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法律道德等作为必修课主修课常修课。构建全周期全链条文艺从业者思政教育模式,团结引导文艺界公众人物、青年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两新”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站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立场。
要注重专业训练,发挥文艺创作示范性支撑性作用。坚持抓人才和出成果、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艺术训练、业务提升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志愿服务等创作实践工作机制,提高审美追求。加强组织规划,推动创作生产要素配置向有潜质有市场的作品集聚倾斜,鼓励帮助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创新创造,增强用作品说话的底气,从根本上防止从业者钻偏门、抄捷径、走歪道。
要强化自律约束,发挥先进典型引领性榜样性作用。健全文艺人才表彰激励体系,彰显“人民艺术家”“改革先锋”等文艺界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标杆作用。加大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国家级文艺奖项获得者等的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道德公约、行为守则,坚持爱国为民、坚定文化自信、潜心创作耕耘、追求德艺双馨、倡导团结向上、引领社会风尚,增强弘扬新时代行风艺德的思想行动自觉。
要坚持综合施策,发挥联动机制的整体性协同性作用。建立完善文艺行风建设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推动行政、司法、宣传、网信、文旅、广电、文联等领域和部门多方联动、协同配合,统筹体制内外、网上网下教育服务监督管理,形成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立体化文艺行风建设合力。建立文艺从业人员和机构分级分类、互联互通的诚信档案制度,健全行业准入与退出、激励与惩戒机制,积极涵育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建设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文艺时代新风。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 董耀鹏)
编辑:周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