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以实干之力筑牢脱贫振兴衔接基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笆奈濉笔逼?,我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数据显示: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加至2024年的17522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21至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7.8%,快于同期全国农村年均实际增速0.9个百分点。2024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农村居民的75.8%,比2020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一组组硬核数据,印证着脱贫攻坚成果的持续巩固,彰显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能。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实践,更成为衔接路上的生动注脚,为探索“巩固—拓展—振兴”的长效路径提供了宝贵启示。
产业振兴是衔接的“压舱石”,唯有立足特色、精准发力,才能让脱贫基础更稳固?!笆奈濉逼诩?,我国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为群众增收筑起“稳定器”。我们实施的乡村振兴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正是这一实践的生动缩影。从核桃产业精深加工突破“千吨级”到“万吨级”产能,让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群众收益稳步提升;到油茶产业推广“农户﹢合作社”模式,既扩大种植面积又推动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带动农民人均油茶相关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再到青稞健康食品加工让收购价翻番,激发青藏高原农牧民种植积极性,每一项探索都紧扣“特色”二字,每一份成效都锚定“增收”目标。2025年,仅消费帮扶一项就实现140多亿元销售额,既填满了脱贫群众的“钱袋子”,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真正实现了“产业兴、农民富、企业赢、消费者受益”的多方共赢。这种“选准产业—科技赋能—市场对接”的模式,正是“十四五”产业帮扶经验的集中体现,为2026年乃至更长时期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民生保障是衔接的“暖心线”,唯有守住底线、补齐短板,才能让振兴成果更可及?!笆奈濉笔逼?,我国始终把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中之重。这五年我们持续推进的“两病一学”公益项目,精准契合了这一民生需求?!肮饷鞴こ?白内障复明”项目累计救治中西部农村患者270余万例,让患者裸眼视力从术前0.18提升至术后0.58,70.55%的患者视力超0.5,不仅减轻了困难群体医疗负担,更让无数家庭重燃生活希望;“强直性脊柱炎”健康乡村工程帮助2.05万名患者恢复劳动能力,用公益力量阻断“因病返贫”链条。在教育领域,“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让85万名大小凉山彝族儿童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目标,当地学前儿童入园率超95%、出园儿童普通话合格率达98.96%,既打破了民族地区儿童的“语言壁垒”,更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项目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慈善奖”得主,正是因为它们精准对接了农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用“小切口”推动了“大民生”,这也是“十四五”期间民生保障工作的核心逻辑——以底线思维织密民生网,让每一个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力量是衔接的“生力军”,唯有众人拾柴、协同发力,才能让振兴之路更宽广?!笆奈濉笔逼冢夜绱逭裥舜印罢鞯肌毕颉岸嘣斡搿弊?,1500万名乡村振兴人才、33.78万个村级寄递站、464万公里农村公路,共同构成了全社会参与振兴的“立体网络”。我们实施的“千名专家万名志愿者计划”,正是这一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专家团队深入一线编写产业蓝皮书、破解技术难题,让油茶、葡萄酒等特色产业有了“科技靠山”;志愿者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服务,推动金融政策落地、助力产销对接,让脱贫地区与市场“无缝衔接”。“十四五”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调动各方积极性,让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都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站在“十四五”收官、迈向新征程的节点回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取得了亮眼的数据成果,更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从产业振兴的“特色路径”,到民生保障的“底线思维”,再到社会参与的“协同模式”,每一步实践都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展望“十五五”,我们更需延续“十四五”的实干精神,以产业为基、以民生为本、以协同为要,让脱贫基础更稳固、乡村振兴更有力,让广大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刘永富)
编辑:李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