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收官决胜“十四五” “三农”底座更坚实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五年来,我们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取得了显著成就,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农村领域的要求,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更加稳固。“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一方面加强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强化硬实力。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集中发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高产稳产的标准,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探索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引导加大养殖业、丘陵山区等专用农机研发制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5%。另一方面,持续激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主体积极性,增强软实力。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对产粮大县量身打造一整套特殊支持政策体系,如加大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在省级统筹土地出让收益使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等方面优先支持,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稳定农户种粮基本收益,直接到户的补贴只增不减。全面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为农户吃下“定心丸”,保障到期农户承包地大部分继续稳定、顺利延包。出台一系列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发展政策,全力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推动服务主体超过110万个,服务带动小农户9400多万户,把小农户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轨道。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顶住了国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保障了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二是历史性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实施“标本兼治”。一方面,提高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标准”。目前,全国超过六成的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过渡期内,累计识别帮扶690多万名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人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增强脱贫群众发展“本领”。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加快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对走出去脱贫劳动力做到稳定岗位,重点深化省际间和省域内劳务协作,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过渡期内,每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均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脱贫县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
三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推动“内外兼修”。一方面注重内化于“心”,不断完善农村移风易俗顶层设计,持续推动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功能,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用好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另一方面推动外化于“形”,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梯次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和数字乡村、快递物流等建设。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五年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76%,乡村的水电路气房信(信是指信息化设施)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村经济稳健发展,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农民的底子厚了,信心就足了,乡村振兴就有了“永动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展望“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必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乘风破浪,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吴宏耀)
编辑:李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