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喝茶工作室,同城空降服务同城附近喝茶网 ,qq官方月抛群入口,全国伴游大圈招聘全球高端私人定制社交平台

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地方政协 正商量 提案摘编

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打造超大城市城乡融合样板

——武汉市政协常委专题协商会议建言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

2025年10月22日 08:5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51022085343

金秋十月,武汉这片热土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武汉肩负着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使命。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武汉市委明确提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为切入点,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入关键阶段,今年是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为此,武汉市政协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纳入年度重点协商计划,通过提案督办、委员深度调研等多种形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为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实效,10月15日,武汉市政协召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常委专题协商会议。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智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孟祥伟到会听取意见并作出回应。副市长孟晖参加会议并介绍政府相关工作进展。会上,政协常委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难点建言献策,围绕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与部门开展协商交流,为提升武汉城乡融合质量水平贡献智慧与力量。

科创赋能: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东西湖区,郭家台农技专业合作社的无人机与各类农机协同作业;在长江新区,六指街道港湾村永旺合作社的智慧农场利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整合数据,实时监测田间作物长势……这些场景是武汉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2023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虽然农业增加值占比相对较低,但乡村面积占全市70%以上,乡村常住人口近210万人。近年来,武汉发挥大城市带动大乡村、大市场带动大产业的优势,依托科教、交通、生态资源,积极探索都市近郊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武汉已获批整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

武汉是科教大市,拥有高校92所、科研院所101家。2020年,武汉成立全国第五个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集聚了12位农业院士、16个国家级实验室和80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建成4个部级公共研发平台和7个部级企业重点实验室。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市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李红敬在主题发言中建议,加大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和“中国种都”建设力度,推动优势种业和复合生物技术产业向科技化、智能化发展?;嘤┮灯笠瞪鲜?,提升农机、农技和农业数字化水平。以产业集群、园区、产业强村和特色小镇为载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低碳农业、创意农业、文旅康养农业和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推动“交农文旅商数康医养”多元融合,使现代都市农业成为城乡融合的支撑产业。

胡权常委代表九三学社武汉市委会发言建议,实施农业农村新基建提升工程,加快农田水利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数字化水平。完善智能设施网络,优化智慧农场功能,实现农田墒情、病虫害监测全覆盖,推动“耕种管收”全环节数据采集。促进遥感卫星、无人机与地面传感器数据融合,加快“北斗”应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推进农村5G网络升级,重点提升农业园区网络覆盖率。推广智能农机装备,提高无人插秧机、智能收割机的购置补贴,提升智能农机占比。

改革破局:释放要素配置新活力

“目前武汉乡村发展仍面临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不足的问题?!迸费粼瞥N砻窀镂浜菏形岱⒀允碧岢?,需重点围绕盘活“三块地”、扩增“三笔钱”、激活“三群人”、优化“三大服务”加大改革力度,尽快补齐农村冷链物流、数字信息、快递配送等区域性短板。

黄春燕常委代表武汉市工商联发言表示,“万企兴万村”活动自2021年启动至去年底,已有1185家民营企业参与实施376个项目,惠及354个乡村。建议进一步清理涉农领域市场准入隐性门槛,特别是在PPP合作、土地使用等方面保障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风险监管与纠纷调处机制,稳定土地要素供给预期,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乡村的安全感和长期信心。

打造“江城百臻”品牌是武汉建设农产品品牌矩阵、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李运玲常委代表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发言建议,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纳入市区联动机制,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与效率。依托现代科技农业产业园等平台,整合项目资金,对重点品牌项目主体提供培训、技术和资金支持,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和参与度。

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是激活农村资源、推动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程宏刚常委代表民盟武汉市委会发言建议,结合武汉市“十五五”规划编制,系统谋划农文旅商融合项目,突出差异化发展,建立健全跨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对相关项目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定期开展从业者技能培训。

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孙步月发言建议,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细则,明确入市范围、途径和收益分配比例,建立统一的网上交易平台。深化宅基地改革,扩大使用权流转范围,探索赋予更完整的用益物权和抵押融资功能。创新征地制度,推广“留用地﹢现金补偿﹢社?!弊酆习仓媚J?。

生态提质: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武汉市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截至2024年,已建成643个和美乡村村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武汉沉湖国际小镇通过“五位一体”协同推进,形成生态资源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沉湖模式”。罗光伟常委代表民进武汉市委会发言建议,总结生态示范项目在环境容量核算、资源开发、要素配置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城乡绿色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借助武汉设计之都双年展等活动,举办相关论坛峰会,分享湿地碳汇开发、生态优势转化等领域的经验。

张再强常委代表民建武汉市委会发言提出,和美乡村建设要“见物见人、塑形铸魂”,加强全域规划,彰显乡村特色。对古村落、传统民居和特色民俗实行数字化建档,避免大拆大建。持续推广“规划师下乡”机制,确保村湾建设既符合总体规划,又保留本土文化韵味。

在粮食安全方面,武汉市已建设高标准农田241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以上,蔬菜瓜果产量连创新高。市政协常委、蔡甸区政协主席肖建华发言建议,科学规划、强化部门协同,按区域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高质高效农业。

协同发展: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

超大城市推动城乡产业深度协同,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武汉市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李丹常委代表台盟武汉市委会发言建议,完善协同机制与政策保障,联合农业农村、发改、科技、国资等部门共同研究城乡产业协同规划,实施差异化绩效评价。对新城区重点考核产业链延伸和加工增值,对中心城区突出科技输出和消费带动功能。编制“多规合一”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鼓励城市企业带动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乡村电商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强城乡产业配套协作,围绕城市主导产业在农村发展配套服务业,提升农产品、生态产品和旅游服务供给水平。

李红敬常委建议,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顺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因地制宜推进村湾“撤留迁并”和人口适度集中。加强新城区和重点街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推动教联体、医联体下乡,实现重点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教育圈全覆盖。探索建立以养老金为基础的农民退休制度,推进农民就医、出行、消费“一码通”。建设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推广“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支持”模式。

专题发言后,邹春燕、陈昊、詹志春等常委分别就菜篮子保供、农村养老保障、科技型涉农企业政策支持等问题,与市农业农村局、民政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现场交流。

杨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创新要素精准对接农业强市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升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繁荣乡村文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市政协组织和委员要深入一线协商,持续为城乡融合发展建言监督,为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贡献智慧力量。

此次专题协商会凝聚了各方智慧,为武汉探索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在新征程上,武汉正以更大担当、更实举措,奋力书写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本报记者 毛丽萍 通讯员 叶秋)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