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爱国商人徐敬之
爱国实业家徐敬之,19岁弃农经商,由学徒到经理,逐渐成为大连油脂界的佼佼者,曾经受到过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领导的亲切接见。
徐敬之出生在山东威海南虎口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姊妹6人,家境贫寒。1911年,为生计所迫,便随内兄从镜海到大连谋生。日俄战争后,当时的旅大已属日本的势力范围,所以,徐敬之的谋生之路,第一步就踏进了日本三井财团所开办的三大利油坊。
徐敬之办事干练,能独当一面,仅凭自己的眼观、手触和口嚼,就可将大豆的含水率、出油率估计得八九不离十。对于他这手本领,不但同事翘拇指,日本人也承认他是行家里手,遂于1922年被日本三井财团聘为驻旅大谷物取引所的采买员。
1922年底,三大利油坊因日本财团内部的派系倾轧和经营管理不善而濒临倒闭,徐敬之设法把该油坊盘了过来。这期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各国物资匮乏,对中国的豆油、豆饼需求量很大。旅大油坊业受其刺激,迅速发展。
徐敬之出身贫寒,弃农从商后又寄人篱下十余载,饱尝了被殖民者役使的辛酸。他自立门庭之后,事业上虽然有了一些成就,但也是在弱肉强食的夹缝中挣扎。因此,对待人生的艰辛体会更深刻,他决心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
1931年前后,他向家乡捐款,兴办了南虎口村高级小学、温泉汤西佛山小学和凤林小学,并让儿女利用假期回家乡动员贫苦子弟入学,免费提供书本和练习册,还设立了奖学金。在大连,他兴办了“土家町公学堂”专收华人子弟入学,采用中国课本施教。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杀我同胞30余万人。徐敬之又代表大连红十字会遣团去南京埋尸,并立碑以示哀悼死难同胞,抗议日寇。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威海,烧杀掳掠,涂炭生灵。徐敬之携带捐款和物品,以大连红十字会的名义,在威海的东南乡抚恤父老乡亲。
徐敬之虽然曾经富甲一方,但是却没有给儿女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宽厚刚直的品格、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以及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永远铭刻在后人心中。(徐海威)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