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婚俗新风观察:
从“爆改”婚礼到观念之变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婚俗是文明的镜像。从“三书六礼”的传统仪式,到如今“旅行婚礼”“零彩礼”的新风尚,婚俗的变迁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本期民生·民意版关注深化婚俗改革。
——编者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结婚”成为不少家庭的温馨主题,有人在景区打卡旅行婚礼,有人以“零彩礼”开启新生活,有人选择简约却不失仪式感的社区集体婚礼……当代婚俗新风正以看得见的方式,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民政部数据显示,自今年5月10日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措施实施以来,全国已累计办理跨区域婚姻登记26.3万余对,打破了户籍地限制的“壁垒”,让异地恋人无需奔波即可完成婚姻登记;与此同时,婚俗改革持续深化,从遏制高额彩礼、整治大操大办到推广文明婚礼形式,一系列举措正推动文明健康的婚俗风尚加快形成。
当代婚俗新风尚发生了哪些变化?青年人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婚俗呈现出仪式形式多样化、价值导向文明化的多维变化趋势。
在婚礼举办场景与形式上,“个性化”“轻量化”成为年轻人的追求。来自湖南的“95后”姑娘李佳打算明年结婚,谈起今年十一期间朋友的婚礼,她难掩羡慕:“朋友把仪式搬到了青海湖边,没有亲友围观,只有新人与摄影师在场,之后再回老家办了一场小型亲友答谢宴。仪式是做给自己看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这正是我们想要的?!?/p>
反观此前参加的传统婚礼,李佳直言“感到恐惧”:“新娘凌晨4点就得坐在化妆镜前化妆;接亲时堵门、猜谜、找婚鞋,环节多到让新人满头大汗;拜别父母要配合煽情音乐红着眼眶,还要跟着长长的婚车车队‘巡街’……这不是仪式,更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专门做给别人看的秀?!?/p>
已结婚3年、在北京工作的唐娜,则从理性消费的角度表达了对婚礼的看法?!芭笥衙窃宜愎槐收?,酒店、婚车、婚服等加起来,一场婚礼随随便便就要花20万元?!碧颇人担獗是蝗缤度氲交楹笊罟婊?,比如购置房产、提升自我、规划旅行等。因此,她在办婚礼前反复和父母强调“别花太多钱”,加上工作忙碌,自己几乎没参与筹备,最终办了一场“三无婚礼”(又称极简婚礼,指近年兴起的简化婚礼形式,主要省略传统流程中的车队、接亲、复杂仪式等环节)。
但这场“极简婚礼”并未完全如唐娜所愿:“虽然坚持简化了流程,可也没少花钱,酒店等各方面体验也不好,现在想想多少有点遗憾。”她坦言,年轻人对婚礼的核心需求其实很简单,既能彰显个性,又能消费理性,既简单又用心。她还观察到,婚俗现代化趋势在农村同样明显:“我在农村生活的亲戚们,办婚礼也会选择去县城的酒店,很少再用村里的流水席,流程和形式越来越贴近城市主流模式?!?/p>
除了婚礼形式,彩礼问题作为婚俗改革的核心议题,青年群体的态度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部分青年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婚姻目的发生转变,平等意识觉醒,女性经济地位提升,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拥有更多自主权,婚姻观念已从“传统家族逻辑”向“个体需求逻辑”转型,彩礼可以从“必需品”降为“可选项”。在上海工作的张涛则代表了另一部分年轻人的观点:“我爸妈当年刚成家时特别难,所以他们一直说,希望女儿成家时能帮上一把?!闭盘谓峄槭?,父母没有要男方的彩礼,而是将其与嫁妆一起交给小两口,作为新家庭的启动资金,“这笔钱确实给了我们一个好开头,成为我们在大城市立足的底气。”
张涛告诉记者,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十分重视彩礼,“一方面图心里踏实,女方家庭会觉得,男方愿意给彩礼,才说明真心想好好过、重视自家闺女,要是不给,不光没面子,还担心闺女以后受委屈;另一方面,养闺女这么大不容易,彩礼也算是给爸妈的一点补偿,而且周围人结婚都有彩礼,自己家要是没有,怕别人背后议论?!?/p>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彩礼”在一些地区正逐渐流行。2022年,孙双双和夏宇这对“网红”夫妻放弃城市工作,返回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孔家坊乡创办黑猪养殖场。今年7月,两人结婚时默契选择“零彩礼”。他们的故事成为英山移风易俗的生动案例,乡里还为小两口颁发了“文明积分”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婚俗新风的兴起,大部分青年人持认同态度。他们认为,这一变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了个性化、理性化的婚恋观念。传统婚俗中的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还容易引发矛盾与纠纷;而文明健康的婚俗仪式,更注重情感表达与精神契合,能让婚礼真正成为纪念爱情、开启幸福生活的重要时刻。
不过,也有少数青年人对婚俗新风持保留态度。他们提出,传统婚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过度简化或摒弃可能导致文化传承断裂。此外,部分青年人受家庭传统观念影响,在婚礼形式、彩礼等问题上仍面临压力,难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记者 杨岚)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