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喝茶工作室,同城空降服务同城附近喝茶网 ,qq官方月抛群入口,全国伴游大圈招聘全球高端私人定制社交平台

首 页 头条 聚焦 数据新闻 资讯 数字政协 数字经济 数字新基建 榜单排行

首页>数据>聚焦

“十四五”生态答卷

数字背后的美丽中国

2025年10月17日 10:13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重庆石柱县桥头镇景色

重庆石柱县桥头镇景色

10月14日,候鸟在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で诰奂?(新华社发)

10月14日,候鸟在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聚集。 (新华社发)

工人在位于河北省宁晋县境内的国网邢台北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建设工地施工

工人在位于河北省宁晋县境内的国网邢台北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建设工地施工

海南坡鹿在海南邦溪省级自然?;で诜杀?/p>

候鸟在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栖息、觅食

候鸟在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栖息、觅食

技术人员在湖边操控无人机进行环境监测

技术人员在湖边操控无人机进行环境监测

从曾经的“盼蓝天”到如今的“蓝天常驻”,从江豚频现、展露“微笑”到塞罕坝林海苍翠、筑起绿色长城,从工厂迈向“超净排放”到全球环境治理舞台上频频亮出中国方案——“十四五”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张优秀答卷。

我们的美丽中国正以更深的绿意、更清的底色,奔赴高质量的未来。

“300+”优良天数

持续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清晨,北京市民李女士习惯性地打开手机App查看天气情况。“以前总要看一下空气质量,现在主要是看温度?!本├丁缫巡皇窍『蔽锪?,朋友圈晒蓝天都少了,因为太普通了。”她笑着说。这样寻常的幸福感,源自“十四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显著成效。

在山西省长治市,曾经饱受煤烟困扰的郊区农村通过“煤改电”工程实现了清洁取暖,冬天再也闻不到刺鼻的煤烟味,家家户户温暖如春,天空也明亮了许多。据统计,全国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为数千万家庭送去了“清洁暖冬”;同时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有效减少了移动源污染。

而在长江流域,曾经难觅踪迹的江豚再次成群出现,它们的微笑,成为长江水质改善最动人的注脚。这得益于全面开展的排污口“查、测、溯、治”工作,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与此同时,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源,从源头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较“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一年中超过300天都能呼吸到优良空气;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全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20年的83.4%提高到2024年的90.4%,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从2020年的77.4%提升到2024年的83.7%;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奔涌的“母亲河”焕发新生机。

■点评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

“十四五”以来,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力度空前,成效显著。特别是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协同治理,体现了系统思维??掌柿扛纳瞥晒裙?,水环境质量连续改善。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Ⅲ类,这些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不仅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升,更印证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当前生态环境?;ふυ谑种匾慕诘?,进则全胜,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因此“十五五”时期,应当以足够的决心和耐心持续深入推进,全面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以水生态环境?;の鼻八矢纳谱芴宕τ谟闪勘涞街时涞南喑纸锥?,成效尚不稳固。因此,建议“十五五”全面科学深化水生态环境?;?,由中央层面出台“关于科学深化水生态环境?;ぜ涌焱平览龊雍ㄉ璧囊饧保魑倭煨晕募?,高位推动水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改革全国水环境质量改善考核和评价制度,持续精准补齐污染防治短板,结合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契机,理清“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链条,制定实施水污染源监管条例及配套标准,形成“法典+专项法规+技术标准”的三级法律支撑体系,强化制度升级,集中力量,一鼓作气,夺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压倒性胜利,加快实现水环境根本好转,以美丽河湖扎实成效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贡献全球“1/4”新增绿

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在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巡护员多杰和队友们骑着马,再次与一群悠然觅食的藏野驴不期而遇?!罢庑┠辏莩「塘?,湖泊更大了,野生动物也明显多了起来,连雪豹都经?!蚩ā颐堑暮焱庀嗷??!倍嘟艿幕坝镏型缸抛院?。这片“中华水塔”日益丰沛,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其?;こ尚Ч睾跏谌说乃窗踩?。

视线转向华北,秋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层林尽染,松涛阵阵。这片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如今已是守卫华北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增绿”是中国“十四五”生态建设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我国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一个陕西省的面积;更令人自豪的是,中国为全球新增绿化面积贡献了1/4的力量。

在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短鼻家族”的北移南归之旅,引发了全球围观,也展现了中国在野生动物?;し矫娴呐?。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生态?;ば薷戳Χ瓤涨埃琳?、守底线成效斐然。我国陆域生态?;ず煜呙婊急瘸?0%,绝大多数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脆弱区被纳入保护范围;随着一批生物多样性?;ぶ卮蠊こ痰氖凳?,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

■点评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印红: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生态?;ば薷戳煊蛉〉玫某删土钊苏穹?。最突出的感受是,我们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从“单点治理”到“系统治理”的历史性跨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设,“四梁八柱”基本确立;生态?;ず煜呷婊ú⒀细袷凳铀锖蟠刈×酥凉刂匾纳业?。特别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的全面落实,打破了过去条块分割的治理模式,真正做到了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同提升。

回望这5年,亲眼见证了森林草原湿地的休养生息,见证了众多珍稀物种的繁盛,更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神州大地的生动实践。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充分证明了当前生态保护路径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绿色根基。

当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正从“增绿量”向“提质量”转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仍面临挑战。展望“十五五”,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将系统观念贯穿于生态屏障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公众参与,为高质量发展筑就更加坚实、更可持续的生态基底。

3. 3万个监测站点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提升

在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打开“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系统”,一幅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数字地图清晰呈现。当某电子信息企业计划在太湖沿岸扩建厂房时,系统立即智能识别该区域属于“重点管控单元”,自动预警提示需严格论证对太湖水环境的潜在影响,并精准推送相应的排放标准和治理要求。

这背后,是我国已基本建立的全域覆盖、精准落地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如同为国土空间披上了一件“智能生态防护衣”,从源头筑牢了发展与保护的防线。

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建成运行,数万个监测站点如同“生态天眼”,实时感知着祖国“脉搏”。生态环境部直接组织监测的站点达到3.3万多个,涵盖了水、大气、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各类要素。

比如秸秆焚烧监管,过去靠“人海战术”“跑断腿”,现在借“星+端”一体化监测体系,卫星中心实现污染源快速锁定、监管范围全覆盖,为秸秆焚烧火点信息核查、督察执法和监管提供精准有效的技术支持……

这些都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展现。

同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如同高悬的“利?!币炎橹?批次督察,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这些行动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老大难”的生态环境问题,层层压实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法”迈出历史性一步,为全面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奠定了坚实根基。

■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吉喜: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了一次全方位的“系统升级”,突出表现在:基本建立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截至目前,各地均已发布省、市两级管控方案,制定差异化准入清单,明确单元内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形成了生态环境管理的“一张底图”。同时,推动生态环境执法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从“现场检查”向“无感执法”转变,从“事后惩戒”向“全程防控”转变。

以我现在从事的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为例,覆盖海陆空的“超级监测网”,可谓为我国生态环境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让污染无处遁形。通过引入黑灯实验室、AI识别等新技术,不仅极大提升了监测的效率和精度,更实现了对环境污染源的快速识别与精准溯源,让治理决策更加科学、响应更加迅捷,真正做到了“眼明心亮”。

这一系列制度、技术和法治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构成了“十四五”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新内核”。它们不仅是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下一步,建议继续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推进生态环境智慧监管能力建设,通过持续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治理的系统性、精准性和高效性,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治理能力支撑。

“1770亿元”气候资金

全球环境治理推动者与行动派

2022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作为主席国的中国推动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

“十四五”期间,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舞台上的角色愈发亮眼。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始终发挥着“稳定器”“推动者”与“行动派”的关键作用——不仅在国内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还在相关重要国际会议中积极搭建桥梁、弥合分歧,提出建设性的中国方案。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5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万人次。通过共建低碳示范区、赠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物资、开展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中国助力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赢得了广泛认可与好评。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提供并动员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

在非洲,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帮助部分地区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在东南亚,中国援助的红树林种植项目助力当地应对气候变化、?;ず0断摺V泄ㄉ璧墓夥缯?、风电场等绿色能源项目遍布全球,并向多国输出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技术及相关标准规范,支持其实现清洁低碳转型。这些成果,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亮丽的风景。

■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

“十四五”时期,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实现了从积极参与者到重要引领者的历史性转变。不仅在国内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通过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途径,无私分享经验与技术,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环境挑战,这些都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我长期关注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工作。去年,我收到了一套印有我肖像的斯里兰卡邮票。这份殊荣不仅是对我参与两国科技合作的认可,更是中国生态环保理念、环境治理体系与绿色发展模式走向世界的生动例证。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调研时,我深切感受到各国对中国生态治理模式的浓厚兴趣。建议“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组织更多国际友人实地考察中国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让他们亲眼见证中国不仅言出必行,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