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周仁研究古陶瓷
1953年,新中国建设初兴,一项关乎文明传承的任务悄然落在中国科学院肩上。经多方举荐,已过花甲之年的周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当时国内陶瓷学界尚笼罩在西方理论之下,周仁却独树一帜,坚持科学研究贵在自有创见,反对亦步亦趋。他亲自组建国瓷研究组,以“原料考据”与“工艺复原”为双翼,立志重现康乾时期的瓷艺巅峰。为探寻古法真谛,这位白发学者屡次率队深入窑址:在景德镇盛夏的窑厂里,他执杖攀上炙热的窑顶,凝视釉色与烈焰共舞;在龙泉的崇山峻岭间,他俯身捡拾千年碎瓷,每一片残片在他眼中都是解读古老密码的密钥。
面对景德镇瓷质提升的困境,他提出两项创见:回归古籍所载的本地高岭土,重建明清制式的小型柴窑。当世人质疑“土法落后”时,他从容应对,坚信技术价值在于合乎物理之道。经反复试验,复原的小窑不仅重现了温润如玉的釉质,更让失传的“高岭土—石英—水云母”体系重放异彩。
在田野考察中,他特意邀请画师将匠人的拉坯、利坯等手工技艺绘制成图谱,开创了“科技分析与人文记录”相融的研究方式。1958年,《景德镇瓷器的研究》问世,这部以化学与矿物学方法解析传统釉彩工艺的著作,成为陶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1978年,周仁研究团队在古陶瓷上的研究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1982年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周星)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