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柳亚子创办上海通志馆
1932年初,国民政府决定设立上海市通志馆,并推举柳亚子出任馆长。表面上这是委以重任,实则只想给他一个虚职,并不期望真正有所建树。
柳亚子却以极大热忱对待这项使命。他视修志为一项严肃的文化事业,坚持“史以求实,志以存真”的原则,拒绝将通志馆变为安置亲信、徒领薪金的闲散机构。为此,他提出“约法三章”,否则绝不就任。
这三项条件包括:第一,编辑方针和志馆人事安排,须完全自主,不受外界干涉;第二,志稿须突破惯例,采用语体文(白话文)撰写;第三,志稿纪年一律以公元为主,传统年号仅作注释。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政府公文仍通用文言,官方历史书写严守旧制,柳亚子的主张无疑具有突破性,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破坏法统”。
最终,受当局的委托,同为南社出身、思想开明且与柳亚子交谊深厚的邵力子出面商谈。因彼此信任、理念相近,两人一夜深谈即达成共识。邵力子欣然接受三项条件,并承诺尽力支持。
1932年7月14日,柳亚子正式出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开始了历时数年的修志工作。他秉持尊重历史、坚守真实的原则,克服诸多困难,和通志馆同仁共同努力,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完成了1000多万字的《上海市通志》初稿,并交由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存续与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周星)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