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刘三春:通化大地的抗日先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迅速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的共产党员刘三春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出关赴奉天(今沈阳),寻找中共满洲省委地下党组织要求抗日。
他先是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化名刘小工、刘山村,以做零工、杂役为掩护,进行地下秘密联络;后来,因在一次行动中不慎被捕,被组织营救后只得离开本地,前往哥哥家避风,并以养蜂为名继续开展地下工作;不久又前往柳河县,应柳河三源浦小学校长包景华的邀请任教。
在校期间,他宣讲革命道理、传播革命思想,买图书、成立学生自治会,教唱进步歌曲,教学效果非常好,刘三春在学校里平易近人,深得全校师生的钦佩和尊敬,师生们觉悟不断提高,培养了社会青年中的进步力量。同时,在他周边逐渐形成一股抗日力量,拥护共产党的人逐渐多起来。
在他的宣传引导下,他与战友王仁斋一起组建了柳河县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柳河游击连”,这支队伍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他还参与了“海龙(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工农义勇军”的创建,后来两支部队合并,改称“海柳工农义勇军”;随后,杨靖宇对队伍进行了整编,并于1933年1月正式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37军海龙游击队”,进而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刘三春任政委。
在担任政委期间,刘三春率部在吉海铁路沿线袭敌营、截军车、断交通,出其不意地打击日伪军,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这位18岁即来到通化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中学时就展现出了强烈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而入党的年轻党员,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成为通化大地上最早唤醒民众、组织抗日武装的共产党员之一。
1933年11月24日,刘三春在柳河县三源浦战斗中,只身与据守校园的伪军谈判,在劝降过程中,不幸中暗枪牺牲,年仅22岁。小学教员石柏英和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做秘密工作的裁缝陈兴桥凑钱买棺材将刘三春遗体葬在三源浦北门外河沿边。
刘三春烈士于2014年9月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战英烈具体名录。(孟祥艳)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