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杨裕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杨裕民是留美博士、大学教授、中国著名造纸专家。
1937年7月30日,日军攻占天津,杨裕民目睹居民颠沛流离的亡国惨状,毅然投笔从戎。同年9月,加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后与李运昌、李楚离一起,建立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冀东分会和冀东抗日联军,担任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7月至8月间,杨裕民协同八路军邓(华)宋(时轮)支队与日伪作战50余次,曾收复玉田等15座县城。
1939年春,杨裕民受朱德电召赴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从事军事工作。同年夏,日军分九路向八路军总部大举进攻,杨裕民随总部转移。途中,他胃病复发,而且比历次都重,他只好躺在担架上跟随警卫部队在浊漳河一带和敌人“兜圈子”。由于长时间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又逢盛夏酷暑、阴雨连绵,他的病情日益恶化。
7月2日,他因感冒而转心脏麻痹病,处于昏迷状态。朱德、彭德怀和左权等总部首长在敌情万分紧张和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每日都要探望他的病情。总部首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令他感动至极。
21日下午6时,杨裕民随部队转移到太行山黎城县上遥镇附近,与前来“扫荡”的敌军遭遇。当时,正是滂沱大雨,这里是个山湾子,河床狭窄,水流湍急,在警卫部队掩护下,杨裕民一行经激战好不容易涉过了河。然而,重病垂危的杨裕民,在担架上经不起激烈的颠簸和摇摆,心脏停止了跳动,为抗日救亡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为表彰杨裕民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坚贞不渝的高贵品德,八路军总部在襄垣县土河村召开追悼大会,朱德主持,彭德怀致悼词。悼词说:“杨裕民的逝世,使我军失去了一位亲密合作的忠实朋友,使冀东人民失去了他们的抗日领袖,使我们国家失去了一位爱国热情极高的科学家。”
杨裕民是广大知识分子、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榜样。毛泽东为杨裕民题送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2014年9月,杨裕民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胡遵远)
编辑:廖昕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