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宁夏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沙漠变绿洲 精神有传承
“第一步,将稻草铺成一米见方;第二步,用铁锹将草折后扎入沙层10-15公分;第三步,用草两边的沙子将草继续固定。大家都学会了吗?”“看着好像不难,但实践起来要想做好也不容易?!?月11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宁夏集中采访团的到来,让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自然?;で锶饶制鹄?。茫茫沙漠中,采访团的记者们在保护区治沙工人的指导下,纷纷拿起铁锹,体验被誉为治沙界“中国魔方”的草方格制作。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で吧砦槲涫邪总柑卜郎沉殖?,建立于1953年。70多年来,三代林场职工发扬“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治沙精神,依靠科技和机制创新,致力于荒漠生态修复,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100多万亩。特别是2000年以来,每年以2~3万亩的速度加快生态修复和治理步伐,实现了沙漠从引黄灌区边缘后退20多公里的壮举。
全身晒得黢黑、手上满是老茧、身上沾满沙土……这是白芨滩每一个治沙人的“标配”?;匾淦?000年刚到这里的情景,和沙石“斗争”了25年的大泉管理站职工李国宝至今记忆犹新?!澳鞘焙蛞唤澄丫腿萌送诽?。因为几乎没有植被,全是黄沙,所以一刮风啥都看不着?!崩罟λ?,自己每天早上带几个饼子出门,中午不能回家,饿了就拿出饼子吃几口。“但是每次拿出饼子一看,上面全都是沙子。但就是这样也得吃,吃完了接着干,真是艰苦。”
时间长了,李国宝和工友们总结出几句话:治沙工人每天洗的是黄沙浴,睡的是热沙滩,吃的是落沙饼?!澳歉鍪焙蛞舱醪坏绞裁辞?,真是没少打‘退堂鼓’。最后还是‘王劳模’不惧艰苦、务实、自律的精神激励了我,才让我坚持到了今天?!?/p>
李国宝提到的“王劳模”,就是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人民楷?!薄叭紊秤⑿邸薄叭投7丁蓖跤械?。
自从1985年来到白芨滩林场,王有德就带领林场各族干部职工坚持不懈、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艰苦奋斗。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兴场致富路,成功探索出了“五位一体”的综合治沙模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兑现了“让职工富起来,让沙漠绿起来,使林场活起来”的承诺。使职工人均年收入由1985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万-20万元;林场固定资产由不足4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林木资产由不足500万元增加到10多个亿。
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王有德继续履行着自己那句“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诺言,发起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义无反顾地挺进马鞍山荒滩区,开始了退休后的“二次创业”。“牛羊死了我不心疼,但是死掉一棵树、死掉一片植被我心疼。因为这些树、这个生态环境,是在为人类社会、为地球作贡献?!闭驹谠资种卫砉纳城鹕?,看着如今的满眼青绿,王有德动情地说,“我们都应该去爱护生态环境,为?;つ盖缀?、?;ぜ以白鞴毕?。”
即将离开白芨滩时,体验草方格制作的队伍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个小女孩。7岁的她在妈妈的帮助下一锹一锹地挖着沙子,动作笨拙却认真地埋下一根根稻草。
“我也想种更多的树,让这里更绿更美丽。”孩子稚嫩的声音清晰而朗朗,响彻这片沙丘。
(本报记者 奚冬琪 李寅峰 袁世鼎 满达呼)
编辑:李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