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广东珠海横琴的澳门青年创业谷。资料图片

图为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陈列的超导薄膜生产设备。新华社记者 邓 华摄
“香港本地研发总投入持续增长,由2014年的167亿港元增加57%至2019年的263亿港元。初创企业的数目也由2014年约1070家,增至2020年约3360家,并培育出8家独角兽企业?!毕愀厶厍葱录翱萍季质鹄砭殖ぶ游扒咳涨氨硎荆改昱?,香港科技创业生态日趋蓬勃。
不只是香港,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也都在积极布局,着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中央对此更是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将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直接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港澳元素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等项目。多名业内人士认为,这将给大湾区科创生态圈注入一剂强心针,助力大湾区科创产业完成“从0到1”“从1到100”的突破,打造科技创新的“大湾区模式”。
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自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翱萍即葱?、新兴产业都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在资本非常丰富的地区才有发展土壤。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在全国是最有优势的,在世界上也是有优势的?!痹诓痪们敖崾牟⊙侵蘼厶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说。
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陈清泉同样认为,与世界上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更大的面积、经济体量和人口,发展潜力更足。尤其是随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选举制度的完善,社会恢复稳定,香港科创界可以安心科研、专注创新,充分挖掘和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在博鳌论坛上也发言指出,一个城市群将所有关于科技创新产业需要的元素都集合在一起,是非常难的?!按笸迩疃捞氐奶氐?,就是‘一国两制’。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城市群,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但是,7200万湾区人民又有相同的文化,而且人缘相亲?!绷种T露鹚担骸拔揖醯梦蠢丛谠粮郯拇笸迩?,创新科技的发展会非常好,这也是为什么两年前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除了一些总体的指导以外,放在最前面的不是金融,也不是航运,而是科技创新?!?/p>
找准角色定位“拼船出?!?/strong>
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认为,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利用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优势?!袄煤孟愀鄣慕鹑诜褚怠⑸钲诘拇葱?、珠三角的制造业、澳门与葡语国家的关系,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地区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拓粤港澳经济合作新模式?!焙魏耦衔?,这不仅会促进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更会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金融和科研能力是香港的优势?!翱蒲泄疽龃笞銮?,需要融资。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3年前,通过修改上市条例,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吸引了一些有潜力的公司到香港上市。”林郑月娥表示,香港科研实力不俗,有5所大学位列全球100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数十位香港院士。但是,香港也有短处——人口只有700多万,缺乏市场,也缺乏制造能力。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制造业已经北移到广东省。林郑月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庞大的市场支撑,而且有很好的制造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非常完整的产业链。让不同城市找准角色定位,发挥出各自在科研、市场、制造、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大湾区科技创新就可实现“拼船出海”。
让科创要素都流通起来
“要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还有两个挑战,一个是怎么让科技创新的要素流通,让人流、资金流、数据流都流通起来。第二个是必须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湾区?!绷种T露鹑衔谥醒胫С趾驮粮郯奶剿骱献髋ο拢饬侥暌亓魍ㄈ〉昧瞬簧倩?。
比如为发展生物科技,广东已通过简化进出口手续,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则是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用于锂电池、可燃冰、磁性材料等前沿研究。
在吸引人才方面,广东已全面实施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引进近9000名境外创新人才。香港也于今年推出为期5年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动用20亿港元,汇聚更多海内外创科人才。澳门更是早早将“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全面建设智慧城市”作为特区政府施政重点,加紧引进科技人才。
“大湾区的合作首先要有大胸怀、大决心,一定要从国家未来100年发展的趋势和角度来考虑。”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会长李若谷认为,大湾区建设离不开创新的思想和勇气,政策要协调,人员信息的交流藩篱要突破,税收政策和法律等要统一,这样才能将各地在不同领域的优势都最大化,发挥出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强强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