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整族帮扶 山乡巨变——云南施甸布朗族整族脱贫见闻
新华社昆明6月28日电 题:整族帮扶 山乡巨变——云南施甸布朗族整族脱贫见闻
新华社记者林碧锋
临近中午,77岁的布朗族老人李玉凤准备取水做饭。拧开水龙头,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淌而出。而易地搬迁之前,老人还要走一两公里山路用竹筒背水。
高山阻隔,峡谷纵横。在云南省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生活着“直过民族”之一的布朗族群众。千百年来,这个“住在山上”的民族祖祖辈辈以狩猎为生,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在2015年,木老元乡和摆榔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25人,贫困发生率近30%。
改变始于脱贫攻坚。近年来,云南省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帮扶施甸县布朗族,累计投入资金6.17亿元,帮助当地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
2017年,李玉凤老人一家从大山深处的木老元乡木老元村,搬到了乡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取名“吾巴拓”。
随着安居扶贫工程落地,木老元乡和摆榔乡分批建设特色民居2306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5户,修缮加固、原地拆除重建2692户,并配套建设了排水沟渠、入户硬化道路、垃圾集中处理、太阳能路灯等公共设施。
40岁的李建祖是摆榔乡大中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年前,他家从火石地村民小组搬到了大中村“得埃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挪穷窝”开启新生活。
施甸县委宣传部部长、木老元乡党委书记王冰凌说,脱贫攻坚让布朗族群众搬下大山,告别火塘,住进新家,守住了绿水青山。
眼下,走进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富有布朗族特色的新楼房拔地而起,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布朗山寨正“脱去”旧衣,焕然一新。
48岁的布朗族妇女李有兰,也告别了曾经在山上的贫苦生活,如今在帮扶单位援建的木老元乡一家蛋鸡养殖场上班,每月稳定收入达2600元。
围绕布朗山乡特色产业体系,帮扶单位在木老元乡和摆榔乡投入近亿元产业发展资金,帮助发展烤烟、茶叶、畜禽、林下经济,创新“公司+基地+合作社(党组织)+农户”等产业模式,让昔日贫瘠的山地,焕发勃勃生机。
脱贫攻坚让29岁的张海彪看到了机遇,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大中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办起农场,发展生态土鸡土鸭养殖。目前已带动124户农户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年收入最高的农户达2万元。
5年来,一条条硬化路通到布朗族群众家门口,安全饮用水管架设到群众家中,新建的民族学校让布朗族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特色扶贫产业在大山里落地生根,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和4G网络全覆盖,还开通了电子商务服务站……
如今,木老元乡和摆榔乡布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累计5769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0.63%和1.4%。
关键词:整族帮扶 山乡巨变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