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凝心聚力啃下“硬骨头”
凝心聚力啃下“硬骨头”——江西7个贫困县脱贫退出的特色做法综述
4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赣县区、鄱阳县、修水县、都昌县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最后一批脱贫退出的贫困县,这7个县的贫困面积更大、贫困人口更多、贫困程度更深,但各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因地制宜出实招,攻坚克难出实效,坚决啃下“硬骨头”,走出了一条条脱贫攻坚的特色之路,奏响了一支支决胜脱贫、小康可期的奋进曲。
现在,本报集中推出7个贫困县脱贫退出的特色做法和经验,以飨读者。

于 都 精准施策优服务 健康扶贫暖人心
于都县以实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为目标,在“保、提、优、救、防”五个方面狠下功夫,扎实有效地解决全县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健康扶贫取得较大成效。政策实施以来,共补助住院贫困患者13.89万余人次,报销总费用约5.77亿元,实际补偿比例为90%,
注重一个“?!弊?,不断加大医疗保障力度。为保障贫困群众看得起病,降低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该县构筑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道医疗保障线”和健康暖心工程医疗救助。实现城乡基本医保政府全代缴、大病保险政策全倾斜、补充保险全覆盖、医疗救助全纳入、健康暖心全兜底,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
强化一个“提”字,切实提高群众治疗水平。狠抓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医疗技术建设,每年递增式投入卫生事业经费,打破常规,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实行县级公立医院自主招聘二本以上(含二本)医学类毕业生,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与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型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追求一个“优”字,着重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开展一站式即时结算,开通慢性病认定绿色通道,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看病报账,解决报账多头跑、手续繁杂等问题,让贫困群众能够放心住院、安心治疗。
牢记一个“救”字,全面落实大病救治政策。由县卫健委、县医保局、县扶贫办等部门牵头,加大对30种重大疾病救治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城乡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患者全面知晓救治政策和申办流程,解除患病家庭后顾之忧。
突出一个“防”字,全力抓好疾病预防工作。建立防病致贫机制、疾病预防控制机制,持续推进健康促进,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严格落实健康扶贫网格化巡访工作,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兴 国 开辟绿色通道加快脱贫攻坚项目建设
针对脱贫攻坚项目数量多、时间紧的情况,兴建县创建了扶贫项目实施“绿色通道”,有效解决了项目推进慢、资金拨付慢的问题,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此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推广,规范脱贫攻坚项目招投标程序。
明确项目计划。项目安排上,瞄准贫困村退出和贫困户脱贫要求,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发展、贫困村退出9大指标等先后顺序安排落实项目。由各乡镇根据脱贫攻坚工作实际,组织各个村小组召开户主会,村一级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贫困村、贫困户需要建设的脱贫攻坚项目,公示后报乡镇审核确定项目上报,再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纳入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年度项目计划从项目库中提取项目。
明确资金整合。创新建立“两个池子”,即明确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责任单位,建好“项目池”;在县扶移办设立“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核算专户”,建好“资金池”。“资金池”与“项目池”相对应,实行“两级拨付”,先由县财政局将统筹整合范围内的各级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统一拨付到“资金池”;再从“资金池”拨付到项目实施责任单位,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各项目实施责任单位直接拨付到施工主体,真正实现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
明确招标程序。出台《兴国县政府性投资脱贫攻坚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暂行规定》,规范政府性投资脱贫攻坚工程项目招投标程序。在资金拨付程序上,实行项目责任单位负责人负责制,由项目责任单位完善相关验收资料,把好项目实施质量验收关,项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审批后就直接拨付到施工主体。

宁 都 “五黄一白”产业惠及千家万户
近年来,宁都县按照产业扶贫“五个一”扶持模式要求,通过“一领办三参与”,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长短结合的原则,着力推进“五黄一白”(黄椒、黄鸡、黄橙、黄茶、黄酒、乳业)特色产业,累计带动1.8万户贫困户增收。
蔬菜产业“七统一分”模式。以“宁都黄椒”为代表的设施蔬菜,通过实施“七统一分”(即统一基地规划、统一建设大棚、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分户经营管理)发展模式,在“搭建平台、完善体系、品牌拓展”上持续发力,建立产前选好人、挑好地、搭好棚,产中定好种、控好病、种好菜,产后打好牌、牵好线、卖好菜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三、九个好”服务体系,坚持全产业链,全流程参与、指导、监管,推进蔬菜产业快速、高质、高效发展。
黄鸡“五统一分”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饲料经销户+农户”等方式,公司(合作社)、饲料经销户与贫困户签订合同或协议。通过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提供技术支持、统一提供收购订单,由贫困户“分户养殖”,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贫益贫效果较为明显。截至2019年底,宁都黄鸡养殖规模达9000万羽,联结带动贫困户5680户,户均年增收约1.2万元。
脐橙产业“千家万户”模式。出台《关于加快脐橙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制定资金扶持等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政策驱动、干部帮扶、能人带动、示范引领”的模式,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适度规模、分户经营”的原则,引导千家万户参与脐橙产业开发,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突出地域特色,黄茶、黄酒产业稳步发展;实施“三产”融合,建成集奶牛养殖、现代农业种植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兴乳业项目;大力发展油茶、白莲、烟叶等产业,凸显了带贫益贫成效。

赣 县 “任务清零”与“成效巩固”双轮驱动
赣州市赣县区坚持“任务清零”与“成效巩固”双轮驱动、稳定脱贫与防止返贫“一起抓”,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发展产业稳脱贫。赣县区落实“五个一”产业扶贫机制,壮大油茶、脐橙、蔬菜、甜叶菊等主导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区发展油茶29万亩、脐橙10万亩、蔬菜9.5万亩,产业覆盖率达73.89%。特别是发挥赣南脐橙、铭宸蔬菜、“五云桥”蔬菜等品牌的带动作用,让群众多渠道参与产业发展,脐橙、蔬菜成为群众的“脱贫果”“致富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车间、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技能培训、“雨露计划”等措施,帮助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全区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2.89万人、就业率72.06%,贫困户覆盖面87.91%。
健全机制防返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普查行动,确保村村交账、户户过硬,完善脱贫成果回查监测机制;加强村庄整治、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的后期管护,完善扶贫项目运维管护机制,确保持续发挥作用;为全区农业人口购买防贫责任险,建立防贫保险制度;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开展“双帮扶双提升”工作,确保收入不减,不因疫致贫返贫。
志智双扶添动力。赣县区扎实推进感恩教育,开展“党旗引领·五星创评”活动,让贫困群众有标杆、有激励、有约束;常态开展“乡村夜话”活动,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扎实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组建320支巾帼志愿者队伍,带动农户开展乡风文明、搞好清洁家园。困难群众与党和政府同向发力,才能走出观念上的贫困、激发“我要脱贫”的动力。

鄱 阳 推行“五包”脱贫法 合力攻坚奔小康
鄱阳县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发展全局,紧扣“六个精准”要求,积极探索并推行“五包”脱贫工作法,即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产业包扶、政府包底、社会包助,聚集各方力量和各种资源合力攻坚,如期完成减贫脱贫任务。
单位包村。全面实行单位包村责任制,组织了172个县直单位和上级下派的68个帮扶单位,与全县162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面结对。各帮扶单位派驻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提供资金项目帮助和智力支持,帮建强村“两委”班子、帮制定脱贫规划、帮提升基础设施、帮发展脱贫产业。干部包户。全县按照“86432”分配原则,组织12369名各级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包户干部充分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社会关系,为包扶户在获得政策、信息、生产生活资助等方面提供帮助,找准脱贫工作突破口,保障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包扶。按照“因村规划兴产业、一村一品创特色;因户施策精准扶、一户一业促增收”工作思路,结合本村本户实际,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产业扶贫措施,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经纪人与产业基地的纽带聚合作用,确保产业稳步发展,贫困村和贫困户稳步增收。政府包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失能弱能对象,做到政府财政兜底。提高低保、特困供养等政府保障标准,加大医疗保障和保险救助力度,加大对因学、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支持力度,适时出台特惠政策,分门别类提高扶持标准。社会包助。动员本县各类企业、非公有制集体组织、专业合作组织、企业能人,就地、就亲、就情参与全县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民公益理念,鼓励企业、社会、个人伸出援手、奉献爱心。

修 水 搬出深山“幸福来”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修水县境内四周群山环绕,北有幕阜山,南有九岭山,从四周向中心依次是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形。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修水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产业脱贫,让搬迁群众发展有基础、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该县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原则,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41个(其中县城园区1个,集镇21个,中心村或其他行政村119个),完成搬迁4283户1674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953户10844人,同步搬迁1330户5897人)并已全部入住。
锁定“五区”“六难”,确保搬得出。聚焦山区群众生存状况“六难”:行路难、就学难、就医难、耕作难、增收难、娶妻难,锁定“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五区”,即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生态?;で退春扇≌逡泼癜崆ê鸵椎胤銎栋崆ā傲铰智卑旆?,同时大力推进安居工程。
实现“五通”“五化”,确保稳得住。每个移民安置点,全面完成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络“五通”,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的任务,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采取县城园区、集镇、中心村和扶贫新居四种安置路径,让具备一技之长的搬迁进城进园,让想在集镇发展的搬迁进集镇,让没有离乡意愿的搬迁进中心村,让没有建房能力的对象进行扶贫新居安置。
实施“五有”“三业”,确保逐步能致富。通过产移结合,以产促迁,重点实施“五有”,即“一点有一个理事会、一点有一项脱贫主导产业、一户有一人稳定就业、一户有一个生活小菜园、一点有一个公益性墓地”工程,通过帮扶就业促进增收,鼓励自主发展产业,增加资产性收益,让搬迁农户实现“有家业、有就业、有产业”目标。

都 昌 消费扶贫“六种模式”方兴未艾
都昌县有82.6万人,是人口大县,也是消费大县。该县立足实际,结合政策,在消费扶贫上进行了有益有效的探索,形成了独具都昌特色的消费扶贫模式,较好地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致富。
食堂购销模式,把农产品送进机关食堂。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着重在农产品以购代捐上做文章,以贫困村为单位,由当地产业大户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贫困户入股或者务工,与当地单位食堂签订合作协议,政府机关食堂带头采购农产品。餐饮消费模式,把农产品送进餐饮企业。推动地方知名餐饮连锁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合作共赢,打响了绿色产品的消费品牌。校地合作模式,把农产品送进大学校园。结合招商引资,把目标瞄准消费相对集中的省内高校院所,不仅有效解决了扶贫产业中蔬菜销售的渠道,更坚定了产业市场的发展信心。超市对接模式,把农产品送进大型超市。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市场前景好、特色鲜明的水产养殖业,与中国水产学会、江西水产学会共建江西省首个水产科技服务站,通过建强基地、成立合作社,提高水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又通过加强农超对接,使水产品质量和市场都得到稳定的保障?;疃瓜J剑雅┎匪徒Ъ彝蚧?。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举办或参与各类展销活动,搭建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帮助贫困群众推销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把农产品送进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坚持线下销售与线上营销相结合,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径。以网络直播的创新形式,推介农特产品,大力鼓励涉农企业拓展电商销售,同时,还利用当下流行的“抖音”短视频平台,以第一书记代言的形式推销农产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凝心聚力啃下“硬骨头”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