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喝茶工作室,同城空降服务同城附近喝茶网 ,qq官方月抛群入口,全国伴游大圈招聘全球高端私人定制社交平台

首页>要闻 要闻

“敦煌女儿”樊锦诗:只因为在书中多看了你一眼

2019年10月07日 17:38 | 作者:陆敏 张雅诗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香港10月7日电  题:“敦煌女儿”樊锦诗:只因为在书中多看了你一眼 

新华社记者 陆敏 张雅诗 

天下可能没有比樊锦诗更专注、更长情的“学生”了。 

只因为在中学课本里读到了“敦煌莫高窟”,“也不知道是注定有缘还是什么,我读了那篇课文,就一直忘不了?!狈跏怠?nbsp;

在戈壁荒漠的漫天风沙里,她用将近一甲子的时光将敦煌这本“书”一读再读,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岸鼗褪怯涝抖敛煌甑?,无论你读书万卷还是学富五车,在敦煌面前,永远是才疏学浅的小学生?!?nbsp;

这位“敦煌女儿”在这不毛之地一待就是56年,?;ち?35座千年洞窟,并致力于传承敦煌文化。 

金秋十月,刚刚荣获“文物?;そ艹龉毕渍摺惫胰儆坪诺亩鼗脱芯吭好撼し跏吹较愀郏癜涞谒慕煜愀邸奥乐竞徒薄澜缥拿鹘薄?。 

10月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的颁奖礼上,樊锦诗说:“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事业?!?nbsp;

苦行者:埋首黄沙半个多世纪 

眼前的樊锦诗,白色衬衣外面套着一件黑色薄毛衣,白发皓首,气定神闲,知性中糅合了几分文化浸润下的开阔气场。坐在面朝维多利亚港的酒店窗前,81岁的樊锦诗娓娓而谈,说话时会用北方的儿化音,但仍然掩不住明显的上??谝?。 

1963年,25岁的上海姑娘、北大学子樊锦诗奔赴西北苦寒之地,埋首黄沙,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最西端,气候干燥,黄沙漫天,冬冷夏热。樊锦诗一天只吃两顿,喝的是盐碱水,住土房、睡土炕、用土桌?!懊刻煺饫锱呐模抢锱呐?,都是土”,她拍拍左右胳膊,比划着当时的情景。 

白天去洞窟,必须要爬蜈蚣梯。 

什么是蜈蚣梯?就是一根棍子上分出不同的短叉,通过攀爬这些短叉上下的“梯子”?!拔掖用患庋摹葑印?,还那么高”,81岁的樊锦诗一边比划一边往脚下看,宛如当年站在梯子上那个心惊胆战的小姑娘。 

因为害怕,樊锦诗每天都会在身上揣几个干馒头,尽量不喝水,少去厕所,以免攀上爬下。 

现实生活如此艰苦,而洞窟里却宛若仙界?!巴耆橇礁鍪澜纾兆?、震惊、震撼,反正怎么形容都可以,简单说就是太美了!太好看了!内容太丰富了!” 

当时,一些老画师在洞里临摹壁画,洞里没电,他们想出个土办法。早晨太阳从东边出来,洞窟坐西朝东,他们就拿一面镜子对着太阳,再拿一张白纸,靠反光来照明,就这么在洞里临摹,居然临出了许多艺术精品。 

还有敦煌研究所带头人常书鸿、段文杰,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物专家,却脚蹬布鞋,穿着打扮与当地农民无异。经过他们将近20年的整理,在几乎没什么经费的情况下,莫高窟初步有了个样子,看起来不那么破败了,樊锦诗心里很佩服他们。 

从此,这位江南姑娘尽心尽力做起敦煌文化的供养者。 

守护者:让壁画最美容颜永驻人间 

1000多年的绵长历史,735个洞窟、2400多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莫高窟规模之宏大超乎想象。壁画本不易保存,尤其是色彩绚丽的敦煌壁画,极易老化褪色。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大批游客到访,他们每一次进洞时,空气的流动都对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对比一百年前的壁画,莫高窟壁画色彩消退、日渐模糊”,樊锦诗心里着急。 

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到北京出差,一位遥感测量专家给她展示了电脑里的图像,樊锦诗第一次知道了图像只要数字化,就能永久保存下来?!拔乙惶拖耄诨刹豢梢哉庋瞿??”她由此产生了“数字敦煌”的大胆构想,要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使莫高窟的历史信息得到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科技研发,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古老的敦煌通过现代科技焕发出新的生命。全球观众可在线欣赏30个经典洞窑的高清图像,全景漫游这座人类文明宝库。 

千年壁画的最美容颜,由此在人间永驻。 

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展览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nbsp;

樊锦诗正是这样痴心的守护者。 

弘扬者:让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樊锦诗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个帮助我们的是邵逸夫”。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邵逸夫匿名向敦煌研究院捐了1000万港元?!暗笔蔽颐乔畹绞裁闯潭??莫高窟连窟门都没有,风沙直接吹进洞窟里?!闭髑笊垡莘虻囊饧?,他们为洞窟安装了玻璃屏风和门。 

第二个是饶宗颐。他是国学泰斗,人文学识广博,对甲骨文、考古学、历史学、文学、敦煌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饶老几次去敦煌,对敦煌的历史文化十分着迷。樊锦诗与饶老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后来,樊锦诗主持的26卷《敦煌石窟考古全集》在香港出版,饶宗颐先生对此由衷赞叹: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1987年,樊锦诗第一次来香港?!澳鞘焙虺搜踅?,很少有人知道敦煌?!狈跏担衷诓唤龊芏嗳硕贾?,甚至还出现了“敦煌热”,很多香港人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包括捐款、办讲座、帮着做各种文化推广。后来香港的朋友说,干脆成立一个组织,叫“敦煌之友”吧。 

“我非常感动,他们不在这里领取一分钱,还聘请了律师,?;の颐堑闹恫ā:罄?,更多的香港政商界人士陆续加入了团队,在国际上推广敦煌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敦煌?!?nbsp;

在敦煌文化里浸润愈久,樊锦诗愈发觉得这是“百科全书式的宝库”。这些年来,樊锦诗为传播和弘扬敦煌文化四处奔走,不仅到国内外办展览,还主动进学校、进社区去普及和推广敦煌文化。 

她说:“过去我们要‘进洞’保护,现在我们要‘出洞’弘扬,要让敦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nbsp;

对于名利得失,樊锦诗早已云淡风轻。“要计较得失,我早就离开敦煌了。”说起吕志和奖的奖金,她说:“我对这个钱没有别的盘算。我在想,怎么用这笔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能为这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作贡献?!?nbsp;

81岁的老人,眼神平和坚定,如大漠般坦荡。(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樊锦 锦诗 敦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