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本土科技期刊距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多年前,陈发虎担任兰州大学副校长时,定下一个规则:凡是在《中国科学》上刊发论文者,可享受在国际一流期刊发文的相应奖励。很快,优质稿源纷至沓来,“不愁稿源”一度成为这家本土科技刊物的代名词。
“要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评价体系!”前不久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等媒体集体采访时,陈发虎再次提及往事,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的他认为,鼓励最好的学术文章发表在本土刊物上,就应该从评价导向“下手”。
今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提出我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
世界一流,本土科技期刊究竟还差什么?四部门再次发力,中国科技期刊又当如何补短板?如陈发虎所问,英国人有《自然》(Nature),美国人有《科学》(Science)和《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中国何时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不强反弱
《意见》开篇语即表示: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离期刊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果从近些年我国科技论文的发展水平来看,本土科技期刊的“缺乏影响力”“不强”,似乎有些不正常。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向记者出示两组数据——
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正在出版的科技期刊约为4.2万种,这些期刊由全球162个国家或地区出版。美国以出版8744种名列第一,占20.8%;其次为英国,出版5082种,占12.1%,中国位列第三,出版3529种,占8.4%。
这组数据更多反映期刊的数量,另一组以SCI和Scopus等国际知名期刊数据库来衡量、基于专家评审和期刊论文被引用频次等计量指标的数据,则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数据发现,2017年度我国第一作者SCI论文数为32.39万篇,占SCI全部论文的21.9%,相比之下,我国SCI收录科技期刊的百分比,却只占SCI期刊总数的约2%。
“我国科技期刊的这种现状,与我国科研竞争力的状况、科研论文的发文数量,是明显不相匹配的。”任胜利说。
事实上,任胜利统计后发现,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越来越滞后于科研竞争力增强和论文产出的增加:2000年到2017年,中国大陆第一作者的SCI论文,由2.26万篇上升至32.39万篇,其中在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由0.92万篇上升至2.57万篇,年均增加970篇;而在海外期刊发表的论文,则由1.34万篇上升至29.82篇,年均增加16753篇。
相应地,我国本土期刊对我国SCI论文的贡献率,也由2000年的40.7%,下降至2017年的7.9%。
“从这些现象来看,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具有高度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数量还是太少,单刊发表论文的数量规模普遍不大。”任胜利说。
论文“越来越强”,期刊“不强反弱”的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公开的秘密”:我国科研人员的重要研究成果,大多愿意发表在国外,而重要期刊的全文数据库,也基本都在国外,于是就形成了学术资源“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
用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邬书林的话说,在中国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科研成果发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期刊水平不高,造成大量高水平论文外流, 论文外流,又造成期刊水平下降”的怪圈。
评价异化
为何会这样?
在任胜利看来,问题还是出在了评价体系上——科研评价以SCI为导向,加剧了我国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具体来看,当前,国内不少科研单位甚至某些科研主管部门,在研究评价中过于强调SCI,并将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指标化、数量化地置入评价体系或方案中,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强迫性”地将我国的大量优秀科技论文引导到国外发表,使得国内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的高水平稿源日益匮乏,很多科技期刊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陷入学术影响力低下与优质稿源缺乏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相应地,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国内一些科技期刊不仅没有奋起直追,反而“自甘堕落”,沦为“毕业论文”“职称论文”的发稿工具。
去年,邬书林在《科学通报》发文时提到类似观点。他说,我国中文期刊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应该清楚看到,大量学术期刊并没有把“是否有创新内容”作为选择标准, 而是主要成为研究生毕业、职称晋升的工具。
“偏离发表创新成果——这个科技学术期刊的根本功能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邬书林说。
在陈发虎看来,是时候制定政策促使国内最优秀的科技成果投到本国期刊上了。
来自《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052种,但这5000多种科技期刊,却有3232个主办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个期刊。
这是本土科技期刊“多而不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邬书林说,“期刊出版部门条块分割,力量分散,期刊出版小而散,编辑部就会‘小富即安’?!?/p>
任胜利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科技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主管、主办、地域等专属性很强的界限到了需要打破的时候了。
出路何方
打造国际一流数字出版与传播的平台,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此次印发的《意见》里,就有多条举措涉及数字平台的建设,比如,建设科技期刊论文大数据中心、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等。
任胜利说,国际主要期刊出版集团凭借多年的运行经验和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在集群化、平台化运营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学术资源,做大做强,极力巩固其竞争优势。而我国只有少数科技期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融合出版与传播,信息服务和传播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更缺乏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学术资源的能力。
当然,过去这些年,本土科技期刊也有过一些尝试。任胜利说,我国也有不少科技期刊依托国外数据库商或者国际学术出版平台,在短时间内提升了期刊出版效率和影响因子,扩大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这被业界称作“借船出?!薄?/p>
然而,“借船出?!钡奈侍馐?,国内学者刊发的优秀论文进入了国际出版商数据库,必须付出高额订阅费才能获取。
陈发虎也认为,我国亟待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此外,还要积极推动开放出版,在他看来,这是本土科技期刊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毕竟在这个领域,中国和国际一流期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为有力的声音?陈发虎认为,除了鼓励国内优秀成果投到本国期刊之外,也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办刊人员的国际化。
他说,拥有国际化的办刊人才是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关键,可以聘请更多的外国学者担任本国期刊的主编或编委,或同时聘请外籍专家担任主编、形成双主编办刊模式,使得能够获得更多外国学者编委推荐的优秀国际论文?!罢馐俏夜嗍萍计诳⒄怪械摹烤薄侍狻!比问だ?。
此次印发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全球创新思想和一流人才的汇聚能力”,要提高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对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吸纳高水平国际编委和经营人才,提升出版传播的核心竞争力。
在任胜利看来,这些对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都是极大的“利好”。
邬书林说,提高我国科技期刊水平,既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世界学术出版中心最早是在意大利,后来逐步转移至法国、荷兰和英国,现在变成了美国。下一个世界学术出版中心,会不会是中国?
他说,过去我国科研水平不高, 要期刊界办高水平期刊是“难为无米之炊”,如今我国科研水平提高了, 再不考虑办好科技期刊, 参与国际竞争, 就会丧失机遇。(记者 邱晨辉)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期刊 科技 出版 论文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