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好身材好皮肤毁于高盐 买食物前看懂"限盐四律"
编者按:今年9月1日是第13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国家卫健委将在9月15日至21日开展“915”减盐宣传周活动,向公众宣传“915”(就要5克)的减盐理念,传播低盐饮食知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并践行减盐行动。
众所周知,饮食中钠盐含量过高会引起高血压,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风险。然而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真正做到控盐并不那么容易,特别是许多披着美味甜蜜外衣的隐形高盐食品,大家并不十分了解。本期我们特邀营养专家范志红博士以专业的视角,将盐对于女性的健康影响做了深入剖析,对于那些女性们爱吃的食品及调味品分门别类做了盐量分析,并从4个方面具体指导如何实现限盐目标。范志红博士建议:要想真正减盐,不仅要管好自家厨房里的盐,更要管住购物袋里的含钠食品。
如果我说,吃盐过多容易升高血压、增加脑卒中风险,你可能会说:老生常谈啊!“盐不过六”这事谁都知道,可是我没有高血压,为什么要控盐呢?
但是,吃盐过多不利于保持好身材,也不利于保持好皮肤——这话您相信吗?但这是真的!
女性盐吃多了,好身材、好皮肤毁于一旦
为什么高盐不利于好身材?首先,含盐调味品的咸味会促进食欲。所谓“好厨师一把盐”,食物口味重了,你不知不觉就想多吃,让减肥大业难以成功。
其次,盐会增加体内水分潴留,使体重上升。那些所谓的纯果蔬减肥法,都建立在少盐基础上。盐少了,水分排出体外,一两天内就会看到体重有所下降。
第三,盐吃多了会促进尿钙排出。成年累月之后体内的钙过多流失,就会带来早早弯腰驼背、肌肉僵硬的结果,亭亭玉立的好身材就会被毁。
为什么高盐不利于好皮肤?盐过多时,皮肤容易水肿,特别是在女性月经期之前,身体不适、皮肤肿胀的情况会更为严重,明显影响美容。
盐使血液渗透压升高,于是水分从皮肤等组织进入血管中,对干性皮肤的人来说,更加剧了皮肤缺水的状况。
在自己家里做饭时,加盐多少,加咸味调味品多少,可以控制。不过,还有很多包装食品是从超市直接买来的,它们也是盐的重要来源,千万不可忽视。有时候,这些食品甚至不是加了食盐,而是加了“钠盐”。但只要吃了含钠食物,不管是什么钠,都和吃了盐(氯化钠)是一样的。
如果吃各种超市食品就把每天的限盐份额吃掉一多半,那么无论日常做菜多么“清淡”,每天吃的盐也是会超标的。
所以,要想真正减盐,不仅要管好厨房里的盐,更要管住购物袋里的含钠食品!
想限盐,也需管住隐藏在各种食品里的钠
购买超市食品时,怎样才能管住那些隐藏在各种食品里的钠,实现限盐目标呢?我给大家提供4个大招!
要点一:认清那些高钠食品类别。
有些食品属于“天生高钠”,也有些食品属于“必然高钠”。
1. 即食海产食物。因为海水是咸的,晒干、烤干会让盐分浓缩,因此各种海鲜干货都属于“天生高钠”食品。而部分海产品加工中可能还要加入一些盐和味精,做成零食和小菜,那就是高上加高了。比如即食海苔、鱼片干、鱿鱼丝,哪个都是代表性的高钠产品,其咸度远超过日常菜肴。
2. 各种腌渍食物。这类食品如韩式腌八爪鱼、腌小鱼干、腌裙带菜、腌海带,都属于“必然高钠”。之所以要提韩式小菜,是因为它们既甜又咸,在甜味的掩盖下,钠含量更高于普通咸菜。韩国学者分析流行病学数据发现,每天摄入腌制海产品,会增加高血压风险28%。
3. 各种熟肉熟鱼制品。中式火腿、香肠、西式火腿、火腿肠、培根、咸肉、腊肉、肉罐头等肉类加工品,哪个都是高钠食物。这些直接入口的肉类熟食,为了延长保质期,都会加入不少盐。同时,熟肉中为了防腐和发色会加入亚硝酸钠,为了保水嫩滑会加入复合磷酸钠盐,为了鲜美还会加入谷氨酸钠(味精)和核苷酸钠……吃100克熟肉,就相当于吃进去3克左右的盐。
再看看街上和超市里的各种美味鸭脖、鸭头、鸭舌、鸭胗之类小吃,各种小鱼、贝类做成的袋装熟食,在让你意犹未尽地吮指回味时,有没有觉得嘴里特别干,舌头和嗓子腌得难受呢?
有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经常吃肉类加工品会增加高血压风险。如果吃方便面这种高盐食物时还要再加根火腿肠,钠盐的总量更会高得吓人。
4. 各种咸味零食。有些人吃零食就是用浓味来博取印象的。比如说辣条、泡椒凤爪、牛肉干、盐津话梅等蜜饯、薯片、锅巴……咸度都是相当可观的,其中钠含量惊人。
5. 鲜味调味品、各种汤料和调味酱。凡是加了增鲜剂的食品,鲜得让人难忘的食物,钠含量都不会低。这是因为增鲜剂毫无例外都是含钠的,谷氨酸钠(味精)的含钠量是盐的三分之一,而鸡精(含有味精、核苷酸钠、琥珀酸钠等,并含有盐)的含钠量是盐的二分之一。而要想有突出的鲜味,就必须先有咸味。
各种浓汤调料、鸡粉、海鲜汤粉、香菇酱、香辣酱、沙茶酱、番茄酱、蚝油、虾酱等调味品,也全是高钠产品。
至于各种咸菜、酱菜、腐乳、豆豉之类,以及调味浓郁的方便面之类,大家都早已知道是高钠食品了。
要点二:挖出那些“不太咸”但钠不少的食品。
很多食品真的不显得咸,但其中的钠含量也并不少。今天就来扒一扒它们的甜蜜伪装。
1. 饼干、面包类焙烤食品。饼干制作时,为了疏松多孔,都要加入碳酸氢钠(小苏打),它的钠含量不比盐(氯化钠)低多少。何况有很多饼干本来就是咸味的,还要额外加盐。可以理解的是,苏打饼干的钠含量更高,氯化钠和碳酸氢钠都要加。
面包制作时为了控制酵母生长速度都要加盐,很多产品中高达1%左右。即便是甜面包也会加入盐,只需看一下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就会发现。同时,为了避免面包发霉,其中要加入丙酸钠(也有加丙酸钙的);为了避免面包变干,其中要加入硬脂酰乳酸钠(也有加硬脂酰乳酸钙的)。总之,你不会看到哪款面包敢号称是没有加入钠盐的。
2. 挂面、拉面、饺子皮等面制品。为了口感筋道,做面条、拉面、饺子皮、馄饨皮的时候,都要加入盐,甚至很多产品还要加入碳酸钠(纯碱)。有时候产品配料表上会模糊地写“拉面改良剂”,没有详细标注配料,这是不规范的做法。其实,拉面改良剂里的常见配料就是氯化钠、碳酸钠,还可能有复配磷酸钠盐和植物胶。总之,它们是少不了钠盐的。
3. 酥脆和蓬松的面食品。酥脆油炸食品不仅加入盐,常常也加入碳酸氢钠,使其口感更加疏松。做油条也好,薄脆也好,馓子也好,排叉也好,都是要加这两样配料的。所以它们都是高钠食物。
蓬松的枣糕、松软的玉米饼、过度松软的馒头包子,往往要加入膨松剂,其中碳酸氢钠是主料,所以都含有钠,尽管吃起来根本不咸。
至于烧饼、葱花饼、椒盐点心之类的咸味面点,明明白白是必须加盐的,自然更不用说是钠的来源了。
4. 含钠饮料。一些甜味饮料中含有钠,因为其中加入了少量的盐、碳酸氢钠(用来产生气泡)或磷酸钠盐(用来增加口感)?;褂行┮霞尤氲奶鹞都晾镆埠心啤?/p>
虽然看起来几十毫克的钠不多,但因为饮料一喝就是几百毫升,一天喝一两瓶,钠摄入量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电解质饮料,用来补充过度出汗所损失的钠,所以钠含量更多。
要点三:看懂配料表,尽量选择原味食物。
有很多加工食品是可加盐也可不加盐的,可加含钠配料也可不加的。那么怎样知道食品中加了盐?最简单的方式是,看一下食品标签上的配料表。
按我国相关法规,生产者必须列出所有食品配料,而且除了食品添加剂之外,各种配料要按照添加量的多少来排序。食品添加剂则要放在一起列出,排名不分先后。所以,选择没有加入含钠配料的产品,就比加入这些配料的产品含钠量低。
比如说,在买坚果的时候,有些产品的配料表一项只写了坚果原料,其他什么配料都没有,这样的就是原味坚果,钠含量通常是很低的,每百克中的含量不会超过100毫克(天然食品中也会含有微量的钠)。
购买水果干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某种葡萄干(提子干)的配料表里写了盐和植物油,而另一种产品的配料表中除了“葡萄”(提子)之外什么也没有,那么它们的钠含量一定会有不小的差距。
又比如说,纯番茄酱、番茄调味酱、番茄沙司不是一样的东西。纯番茄酱的配料表上只有“番茄”,钠含量非常低。番茄调味酱中加入了盐,而日常用来蘸薯条的番茄沙司则可能加入了盐、糖、有机酸、增鲜剂、增稠剂等很多配料,钠含量高得多,补充番茄红素的营养价值则下降很多。
要点四:看懂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
同样都是加了盐,哪个加得多,哪个加得少呢?这就要仔细看看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按我国相关法规,所有预包装食品都要注明其中的钠含量。
钠和盐是这样换算的:1克盐 = 1000毫克氯化钠 = 393毫克钠,1000毫克钠 = 2543毫克氯化钠 = 2.54克盐。
无论是来自食盐(氯化钠)也好,来自小苏打(碳酸氢钠)也好,来自纯碱(碳酸钠)也好,来自火碱(氢氧化钠)也好,所有的钠都要加在一起算。
虽然还要拿出手机来把钠换算成盐有点麻烦,但实际上挑选食物的时候很简单:直接看谁的含钠量高。在同类产品当中,把那些钠含量高的产品,换成钠含量低的产品,就能轻松减盐。
当然,并不是说凡是加了盐和含钠配料的食物就完全不能买,而是说,要优先选择含钠较低的产品。买来钠比较高的产品之后,还需要通过合理搭配,做到美食和低钠兼得。
编辑:刘畅
关键词:食品 高盐 身材 皮肤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