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培养人才必须有好的教育生态
晓凯的新专著《教育方法与教育生态创新研究》,在我看来,教育生态与教育方法的关系,如春风与鲜花。
教育生态是一个宏大的命题。
我想起了蔡元培先生的办学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元培先生努力创造的就是一种教育生态。他开中国风气之先,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立下万事之本。梁漱溟后来评价元培先生:他“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这种教育生态所形成的文化气象,包容万千,兼并天下,极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和人才的成长。
教育生态是独立的。犹如自然生态,不论人类社会如何变迁,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翻转,日落日出,不会改变。教育生态不依赖于人类社会的权力机制,它孕育出人类社会的精英,构成社会历史的脊梁。不管人类社会如何残酷,甚至血腥,都不能淹没他们的光辉。如夜空中的星辰,夜色越深,清光愈冽。
教育生态是客观的。因为它的存在形态是客观的,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教育生态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人类的进步靠人才的推动,因而它也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教育生态历史因果也是客观的,好的教育生态必然能培育出优秀人才,如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必然孕育出人类物质生活的丰硕之果。
教育生态是共同的。大自然对于人类是共同的,教育生态对于人类亦是共同的。任何民族和国家,都需要人才,都需要教育,而培养人才就必须有好的教育生态。共同的教育生态孕育出共同的人类文明,开拓人类文明的大道。教育生态不能偏离文明的大道。偏离了人类文明大道的教育生态,长成的只能是恶果。
教育生态是发展的。人类文明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培养人类文明的教育生态亦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不同时代的教育生态内容可能不同,甚至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经济发展状态都可能影响教育生态的构成。但是它的基本规律不会变化,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必定会有与该阶段相适应的教育生态,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教育生态因此春色常青。
教育生态被破坏犹如大自然被破坏一样,受到伤害的首先是人类,其次是民族,最后是个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间蕴含了多少悲愤?学森先生关注的是教育生态,喊出的是时代之痛,撕开的却是民族之殇。
我与晓凯相知相识相交已30年,深知他是一位有志有心有恒的研究型工作者,有多所院校学习进修的经历,有多个工作岗位的历练,有多种学科知识的涵养,有多部著作出版。因此,他的此项创新研究,能从多视野、多层次分析探究教育方法与教育生态,道术兼顾,内外结合,书画相映,构成6章43节完整体系。希望晓凯同志在此基础上更高层面、更深层地探索,把教育生态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是为序。
(本文系《教育方法与教育生态创新研究》一书的序言。作者邸瑛琪,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傅晓凯,法学博士、教育学、管理学硕士。国家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专家指导组成员,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工作。《教育方法与教育生态创新研究》是傅晓凯博士的最新力作。国家教育部司长姚喜双认为,作者首次在中国教育界提出了“四层五环”大教育生态圈理论。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教育 生态 人类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