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优化,技术显著提高,实力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建筑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更加平稳,结构更加优化,技术更加进步,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作出了新贡献。
一、 建筑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建筑业产值规模屡创新高,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行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进行,建筑业迅速发展,产值规模不断扩张,一次又一次突破历史高点。1952年,全国建筑业企业[1]完成总产值57亿元;1956年完成总产值146亿元,突破百亿大关;1988年完成总产值1132亿元,突破千亿大关,1998年完成总产值10062亿元,突破万亿大关;2011年完成总产值11.6万亿元,突破十万亿大关;2017年完成总产值21.4万亿元,突破二十万亿大关。2018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3.5万亿元,是1952年的4124倍,年均增长13.4%。
建筑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70年来,伴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支柱产业地位逐步确定,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2018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6.2万亿元,是1978年的445倍,年均增长16.5%;占GDP的比重为6.9%,比1978年提高3.1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8.2%,比1979年提高6.8个百分点。
建设成就惠及社会,为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建设的步伐,建筑业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人民住房、出行、通讯、教育、医疗条件。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2018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是1978年的2.5倍,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2.9万公里以上。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移动通信基站648万个。全国建成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是1978年的4.5倍。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是1978年的5.9倍。
建筑业企业创税能力显著增强,对财政的贡献更加突出。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之后,建筑业企业上缴税金呈快速增长态势,税金总额和人均税额大幅提高。2018年上缴税收7624亿元,比1991年的43亿元增长了178倍,年均增速为21.2%;年人均上缴税收从403元增加到13703元 ,增长了33倍,年均增速为14%。2018年,建筑业企业缴纳税金占全国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的比重为5.5%,比1991年上升4.1个百分点。
建设项目亮点纷呈,为“中国建造”品牌增添活力。70年来,随着中国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峡大坝、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华龙一号等一系列世界顶尖水准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成为“中国建造”的醒目标志。与此同时,建筑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设施的互联互通,陆续建成了中缅原油管道、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蒙内铁路等设施,赢得了广泛赞誉,使“中国建造”品牌在国际上进一步打响。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2018年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7721份,新签合同额1257.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2%;完成营业额893.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2.8%。
二、 建筑业企业迅速成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据建筑工程部[2]编制的1952年企业单位目录记载,当年中国建筑业具有编号的企业仅有62家。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建筑业企业数量稳步增加。1980年,全民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6604家,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百倍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个数迅猛增长。2018年,全国各种类型建筑业法人单位已超过120多万家,其中有施工活动的具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达到9.5万多家,是1952年的1539倍,年均增长11.8%。
在企业数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一是装备水平更加先进。2018年,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台数1104.5万台,是1982年的54.2倍,年均增长11.7%;年末自有机械设备总功率突破2.6亿千瓦,是1982年的8.7倍,年均增长6.2%;年末自有机械设备净值6246亿元,是1982年的50.2倍,年均增长11.5%。二是承揽工程能力明显增强。从签订合同额看,201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达到49.4万亿元,是2002年的18.5倍,年均增长20%,年均增量达2.9万亿元。三是施工能力大大提高。201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0.9亿平方米,是1980年的62.8倍,年均增长11.5%,年均增量达3.6亿平方米。四是企业家底更加殷实。201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达到3.9万亿元,是1993年的48.2倍,年均增长16.8%;资产总计23.4万亿元,是1993年的62.9倍,年均增长18.0%;营业收入21.2万亿元,是1993年的66.6倍,年均增长18.3%;利润总额0.8万亿元,是1993年的124.5倍,年均增长21.3%。五是企业资质显著提升。2018年,全国二级及以上资质的总专包建筑业企业4.4万个,是2002年的3倍,占全部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个数的比重为46.0%,比2002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六是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根据2018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发布的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有69家中国内地企业上榜,数量已连续四年居各国首位。上榜中国企业的国际营业额占比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位,达到了23.7%,比第二名占比高9.8个百分点,比2017年提高2.6个百分点。上榜企业中,有3家企业进入10强,比2017年增加一家。此外,9大重点领域的1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在8个领域榜上有名,并位居交通运输、电力等行业榜首。
三、 从业人员持续增加,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建筑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不断为社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建筑业有组织的建筑职工不到20万人,经过30余年的发展,1980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增加到648万人。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建筑业从业人员加速增长。201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5563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8倍,是1980年的8.6倍,1981—2018年年均增长5.8%;建筑业年末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7.2%,比1980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在建筑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的同时,人员素质明显提升,建筑师、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大批涌现。2018年,建筑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704.7万人,是1999年同类型人数的11.5倍,年均增长13.7%;工程技术人员占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2.7%,比1999年提高了9.7个百分点。劳动人员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和工程质量的改进,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升。2018年,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37.3万元/人,是1980年的84.3倍;人均房屋施工面积223.7平方米/人,是1980年的6.5倍;人均房屋竣工面积65.6平方米/人,年均增长3.5%。
四、 建筑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多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筑业行业比较单一。20年来,随着各行各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建筑业行业也向纵深发展,建设内容上逐渐发展出基建、冶金、有色、煤炭、石油、化工、石化、水电、水利、机械等建筑专业;建造流程上逐步向上游勘探设计和下游工程监理拓展;建设性质上形成房屋建造、土木工程、建筑安装、装饰装修统筹发展的局面。
2018年,房屋建筑业企业4.3万个,占全行业企业个数的45.6%,比1993年下降20.9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14.9万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63.3%,比1993年下降2.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3909万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70.3%,比1993年下降0.7个百分点。
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2.4万个,占全行业企业个数的25.0%,比1993年提高9.8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6.3万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27.0%,比1993年提高5.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126万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20.2%,比1993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建筑安装业企业1.3万个,占全行业企业个数的13.4%,比1993年提高3.2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1.2万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5.1%,比1993年下降4.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262万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4.7%,比1993年下降3.6个百分点。
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企业1.5万个,占全行业企业个数的16.0%,比1993年提高7.9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1.1万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4.6%,比1993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266万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4.8%,比1993年提高3.3个百分点。
五、 地区结构更加均衡,东部地区仍保持明显优势
建筑业的发展与区域建设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建筑业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为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沿海的地理优势,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地方建筑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之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地区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中部地区建筑业企业产值规模明显提升。
2018年,东部地区建筑业企业4.3万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45.2%;完成总产值12.6万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53.4%,比1982年提高14.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2983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从业人员的53.6%,比1982年提高20.2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建筑业企业2.2万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23.1%;完成总产值5.5万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23.4%,比1982年提高5.0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221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从业人员的21.9%,比1982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建筑业企业2.1万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22.1%;完成总产值4.8万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20.2%,比1982年下降3.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215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从业人员的21.8%,比1982年下降5.8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建筑业企业9127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9.6%;完成总产值6906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2.9%,比1982年下降16.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44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从业人员的2.6%,比1982年下降15.5个百分点。
六、 所有制结构趋于多元,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建筑业企业基本是清一色的国营建筑公司。改革开放后,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指引下,建筑业企业所有制呈现多元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港澳台、外商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并在后续发展中不断优化,各类企业平等竞争,活力不断增强。
201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中,国有企业3080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比重仅为3.2%,比1996年减少6029个,占比下降18.8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428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比重为7.7%,比1996年减少428万人,占比下降32.6个百分点。
集体建筑业企业2430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比重为2.5%,比1996年减少2.7万个,占比下降67.7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131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比重为2.4%,比1996年减少1040万人,占比下降52.8个百分点。
股份制建筑业企业2.2万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比重为23.1%,比1996年增加2万多个,占比提高19.2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1865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比重为33.5%,比1996年增加1805万人,占比提高30.7个百分点。
私营建筑业企业6.7万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比重达到70.6%,比1996年增加6.7万个,占比提高69.3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3113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企业比重为56.0%,比1996年增加3105万人,占比提高55.6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建筑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奋进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开启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推动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
[1]本文中,除增加值指标外,1992年以前数据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建筑业企业数据,1993年至1995年数据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建制镇以上建筑业企业数据;1996年至2001年数据为资质等级(旧资质)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数据;2002年及以后数据为所有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数据。
[2]建筑工程部: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0年设立的一个隶属于国务院的部级机构,主管建筑工程等工作。经过多次机构改革,2008年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
编辑:秦云
关键词:建筑业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