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原河南:盛满丰收的田野 大有可为的土地
新华社郑州7月24日电 题:中原河南:盛满丰收的田野,大有可为的土地
新华社记者 王丁、宋晓东
沃野千里,这里是中国粮仓;联通世界,这里架起开放桥梁;山青水美,这里书写绿色崛起。
这就是中原河南!
“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崩咨5暮幽洗蟮兀性刈徘曛谢拿?。扭住发展不放松,扛起粮食安全重任——河南从曾经最贫困落后的省份之一成为今天的农业大省、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内陆开放重要地区,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稳住“大粮仓” 抓紧“粮袋子”
日前,记者来到河南省郸城县,在胡集乡大舒庄村看到,2000多亩“麦茬红薯”的红薯秧已经长出了20多厘米,种粮大户贾云飞还沉浸在今年小麦的丰收喜悦里:“今年小麦真是大丰收啊,一亩地最少也有1200斤,现在种粮省事省力又高产?!?/p>
中原熟,天下足。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今年再次迎来丰收。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消息称,2019年河南夏粮产量达749.08亿斤,比去年增加26.3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且今年河南夏粮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夏粮增产对全国贡献率达44.9%。
新中国成立后,解决粮食问题曾是全国的头等大事,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在河南省商水县杜店村,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每50亩就有一眼机井,刷下电卡就能自动浇地,全村3000多亩地不到3天就能透浇一遍。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地平整肥沃,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在中原越来越常见。截至2018年底,河南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抗灾能力明显提升,中原粮仓牢牢地扎在了麦田里。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满中国粮”——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念,潜心培育出一代代国产优良品种。今年麦收期间,河南粮食高产的好消息不断:永城市侯岭乡张井村的1140亩麦田,亩产达778.9公斤,再创黄淮麦区强筋优质小麦高产佳绩;在焦作市,全市小麦平均亩产达570.5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科技,持续助力中原粮仓。从育种,到种植、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加工的粮食生产全链条,河南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目前,河南小麦良种覆盖率超过98%,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业技术指导粮食生产全流程。
“稳住中原粮仓,把中国人的‘粮袋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是中原河南必须扛起的责任。”全国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说。
广袤的中原捧出沉甸甸的收获:2018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达1329亿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10倍;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55公斤,增长到现在的小麦平均亩产436.62公斤。从过去的“自己吃不饱”,到现在每年外调400亿斤粮食,河南为中国人“吃饱肚子”作出了巨大贡献。
架起“新丝路” 开放促发展
今年3月,随着一架卢森堡货运航班落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0只来自荷兰的小袋鼠来到中国“做客”。这几年,俄罗斯的北极熊、智利的羊驼、加拿大的种猪、法国的小矮马……都曾乘飞机从世界各地来到郑州,去往全国各地。
中原河南是中国地理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近些年来,河南借助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了空中、陆路、网上、海上四条“新丝路”,联通世界。
前不久,一架满载乘客的航班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起飞,11小时后直达伦敦希思罗机场,河南自此开通了直达欧洲的定期客运航线。借助区位优势架起的空中丝绸之路,已成为河南开放的“自主品牌”,带动河南加速融入世界。2018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33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51.5万吨,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一条连天接地、物通全球的“空中丝路”正在建成。
“陆路丝路”越开越密。自2013年中欧班列(郑州)开行以来,已顺利运营6年整,已覆盖24个国家的126个城市,由最初的每周开行一班,到如今实现以中欧班列(郑州)为主体的班列网络每周“九去九回”常态化运营,境内外合作伙伴达4000多家,仅2018年运送累计货值就超过32.3亿美元。此外,铁路枢纽对接沿海港口的“海上丝路”也越来越顺畅,目前郑州至连云港、青岛、天津等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00班。
“网上丝路”更是让河南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枢纽。在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来自全国的商品从这里销往世界,来自全球的货物在这里发往全国??缇车缟塘闶劢诒K暗摹爸V菽J健?,拉近了中国消费者与世界市场的距离。最新统计显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园区跨境进出口单量累计近3亿单,交易额累计超过350亿元。
4条“新丝路”将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河南与世界联通,依托“航空港”“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河南从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开放前沿,赢得了新发展,在“世界地图”上描绘着更加出彩的中原。
绿色新动能 跑出“加速度”
在豫东平原上,有一片6.9万亩的绿地,这是3代人用了近70年时间守护下来的平原林海。它就是商丘市民权林场的申甘林带,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也是河南70年绿色发展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群众守护下了一片碧水蓝天,也培育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动能,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安阳钢铁厂诞生在豫北,并不断发展壮大。但传统的生产模式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问题不断凸显,绿色转型成为安钢发展的新航标。2014年,在钢铁行业最困难时期,安钢投入8亿元,实施26项环保治理。2017年,又投入30多亿元,在全行业率先实现全工序干法除尘。如今,安钢打造成为“森林式”厂区,赢得新生:2018年安钢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利润24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河南经济总量多年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但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高,主导产业“小散弱”现象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河南不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改变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2018年,河南着眼绿色化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智能、技术三大改造,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8家,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2.3%和12.2%,绿色发展培育出的新动能,助力中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绿色不仅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乡村在发展和振兴中也回归本色,“农业强”“农民富”更见“农村美”。在河南林州市石板岩镇的南湾村,蜿蜒的山路平坦整洁,石板房错落有致沿山势铺开,高山峡谷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观光、写生创作,催生出集观光、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产业链。
这是一片盛满丰收的田野,更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
面向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河南正紧紧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这“四张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中原更加壮美的新篇章。(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河南 中原 发展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