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成为网红的科学办法:科学家在B站开直播

成蒙(左一)和博士生汤建在录制科普视频。受访者供图

博士生刘广秀(右)和纪宇在B站直播。受访者供图
物理学博士李治林每天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包括如何“炸掉月球”。
和很多科研工作者一样,李治林的生活很少有波澜,每天早上八九点就到实验室做实验,一直到晚上10点才离开。只是,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踩着月光回家的时候,他会思考一些不那么严肃的问题。
在中科院物理所,有一群像李治林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思考的这些奇怪问题,有一些会最终成为科普文章,用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账号发布在网络上。这些平均年龄25岁,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是物理所科普团队的主力。
对这些生活三点一线的博士生来说,科普是他们自愿承担的工作,是单调生活的调剂,也是一种抗争。
很多人对科学家的印象是苦哈哈的,似乎从事科研工作,就意味着坐冷板凳、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他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向亲戚朋友介绍自己是物理学博士时,对方眼中会出现一种难以名状的、既崇敬又同情的眼神。
“科学家为什么不能搞怪?”李治林的师弟王科反问。他觉得,科学不仅是那些高大上的前沿技术,也藏在每一个奇思妙想里,“如果不能让更多人看到,科普就失去了意义。”
从微信公众号写起,他们进驻了很多新媒体平台,做实验、剪视频、开直播、出书,到公园给老头老太太讲科学常识,把公众请进自己每天埋首的实验室……他们用上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试图把人们从固有思维中敲醒。
3个月前,他们在B站开起了直播。在这个以二次元文化著称、75%的用户低于24岁的平台上,他们做实验、讲段子,和弹幕互动、在线答题。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因为“中科院物理所”的名字被抢注了,他们给自己的账号取了个有B站特色的名字“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网友戏称他们为“中二所”。
屏幕那头,他们面对的是和前辈不同的时代??破盏某【安辉倬窒抻谘!⒖萍脊?,只要有一部手机,人人都能接触科学??破盏亩游槔镆灿辛烁嗄昵崛?,他们坚信,科学也可以很有趣,很性感。
当代《十万个为什么》
每周三晚上8点,这群年轻人都会聚集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间实验室,向B站观众直播。相比其他精心准备的直播间,这个直播间寒碜极了。照明设备是最大一笔支出,黑板两周前才到货,直播间里有时还能听见隔壁实验室里压缩机“动次打次”的声音。
参与直播的人白天都埋首实验室,有的穿着短裤、趿着拖鞋就上播了,和观众聊的话题往往是当天向粉丝征集,甚至晚饭在食堂临时想的。
“我们不会特别设计什么,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蓖蹩聘嫠咧泄嗄瓯āぶ星嘣谙呒钦?。
一次直播恰逢森林火灾频发,他们给观众演示了一个反直觉的实验——烧纸产生的烟没有向上飘,而是像水流一样顺着纸筒向下流动。借助这个实验,他们解释了火灾中,死者往往不是被烧死的,而是窒息而死的,同时提醒观众,遇到火灾时一定要用湿布捂住口鼻。
更多时候,引起他们注意的,是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雨滴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为什么不会砸伤人?都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闪电为什么不走直线?——这些话题大多是出于物理人的本能,物理是一门探究事物基本规律的学科。
团队里的博士生王恩试图在生活中彻底贯彻科学理性。因为曾在景区排队上厕所等到崩溃,他写了一篇长文研究上厕所时如何排队用时最短。为了弄清怎么挑西瓜,他又用科学研究的思路,给西瓜做物理建模,分析应该怎么科学地拍西瓜,什么频率的声音对应怎样的成熟度。
进驻B站3个月后,这个账号已经积累了超过30万粉丝。很多铁粉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这个账号的高仿版,比如“二次元的中科院物埋所”“二次元的中科院课代表”。
这届粉丝积极捧哏、互动,还把李治林捧成了网红。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二所”,联想词第一位就是“大师兄”,这是粉丝对李治林的爱称。在中科院物理所提到“中二所”,指路的学生会直接告诉你,“大师兄在M楼”。
除了B站,这个团队科普的平台还包括微信、知乎、抖音等。他们的科普文章在“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发布后,不少阅读量都超过了10万。微信后台的粉丝留言几乎成为了当代《十万个为什么》。
他们平均每周能收到超过200个提问,有人问,往台风眼里扔一颗原子弹会怎样?太阳为什么没有蒸发掉?火的本质是什么?有人问,该怎么说服长辈电磁辐射无害?还有人把不会做的物理题拍下来发到后台。
在各个平台,常有粉丝在“不科学”的问题下召唤他们“鉴定一下”,问“中科院物理所怎么看?”后来,他们干脆把有科学含量的问题集结成每周更新的问答专栏。
“真正的知识不是书本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彼此紧密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是科学?!崩钪瘟炙怠K谥辈ナ辈换岜芑涓丛拥脑砗凸?,“这样人们才会对科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p>
在B站,每次李治林出场,总有弹幕问,“为什么他的头发这么多”“他是不是没洗头”——人们对一个物理学博士的刻板印象总是脱发,邋遢,木讷。被问得多了,李治林干脆将一期直播的主题定为头发,从头发的微观结构讲到光的偏振,顺带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头发在摄像机下看起来不自然。
李治林总能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讲起,然后一直联系到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一次,他从一杯水讲到了“天眼”FAST的原理,所用的知识不超过高中物理。很多人留言“过去18年的物理白学了”“原来物理可以这么简单有趣”。
“谁会想在B站看科普?”
在B站直播的点子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破胀哦映稍币捕际荁站用户,但这些年轻人上B站大多是看鬼畜视频,“就是个娱乐搞笑的地方,谁会想在B站看科普?”
此前,他们已经有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这个团队曾在另一个以游戏为主的平台直播。他们从弹幕就能感觉到,观众对科普类的直播内容不太关注。这个直播间人气最高的时候,是一名物理博士生做高考题时“翻车”,解答与参考答案不同,直播间一下子涌入了几万个看热闹的观众。后来,他们减少了在这个平台的更新,转而开始寻找受众年龄与自身定位更匹配的平台。
他们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B站上传了几个视频,直播做了一些趣味小实验。第一个视频上线不久,就收获了30多万的观看量,那时他们的粉丝数还不足10万。有一次,李治林在直播间询问观众的年龄,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初高中生和大学本科生。
这群习惯了和规律打交道的人,也说不清楚什么东西会火。他们曾经设计几个趣味实验,精心拍摄和剪辑,反响很一般,最火的却是一个随手拍摄、很多科普账号发过的陀螺仪实验。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像极了他的研究领域:实验仪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隔壁同学跺个脚、房间里的女同学喷点香水涂个口红,都可能影响测量结果。
他们像做实验一样一点点摸索规律。在知乎,他们会选择更“硬核”的内容,放很多专业名词和公式在文章中,但在微信里,他们走的路线截然相反,用一种很“皮”的方式谈论科学:用物理公式推出有情人终将分手,分析最时兴的影视作品里的科学知识或疏漏错误……
就连井盖都没有逃出他们的视线。2018年,他们把一些物理学最基础的公式定律画在中科院物理所的100多个井盖上。
这样的风格让很多人不适应。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物理公式应该是挂在墙上的,怎么能踩在脚底下?”有读者在后台质疑,“你们中科院怎么能这么皮?”
“科普得让更多人看到才有意义。研究所不应该把自己框住,不能总拿旧思维对待新事物?!闭飧隹破胀哦拥母涸鹑?,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副处长成蒙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开始做科普的时候,刚博士毕业留所工作的成蒙和时任物理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调研了“中科院”打头的约100个微信公众号,发现它们多数是作为政务号存在的,内容多是领导讲话或是活动纪要,文章阅读量普遍较少,与读者的互动也不多。有院所的老师提出质疑,认为网络平台上碎片化的内容与物理所严肃、严谨的形象不符。
但他们还是决定把注册于2014年11月的“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定位成以科普为主的账号。如今,有人统计,在国内的物理学术会议上,多数同行都关注了这个账号,很多学术机构和科普自媒体也开始学习他们的定位和风格。
这个微信公众号是他们日后在新媒体平台开疆拓土的起点。在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里,成蒙写下,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喜欢或痛恨物理、向往或害怕物理的所有人”。
科普不只是讲授科学知识,更要培养科学思维
2017年5月,业余科学爱好者凡伟宣称电荷不存在,并称自己的论文通过了某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评审,将改写教科书。那一天,中科院物理所的微信后台有很多读者的相关提问。同样的盛况在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人在后台请他们讲解获奖的研究到底有什么用——最新、最热的科学热点都能在这里见到。
2017年5月的那天晚上,还在读博士一年级的王科找到了专门研究理论物理的葛自勇,让他“无论如何也要熬夜‘肝’一篇文章出来”“把电荷的本质说清楚”。这篇文章涉及的知识,连很多低年级物理学博士生都不曾学过,仍然获得了近10万阅读。很多人转发的时候说,虽然看不懂,但相信中科院物理所的意见。
贴近热点的文章往往能收获很高的阅读,但这个团队觉得,作为在物理领域站得更高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科普计划。
在每周更新的“线上科学日”栏目中,他们试图让读者发现物理的美。在这里,声音是可以“看”见的,光线可以被“掰弯”,电场和磁场是“摸”得着的,世界的本质其实是“弹簧”……“我们负责让科普有趣。读者看每一篇都能很轻松,看完这些,其实就系统地学习了一遍力热声光电——物理学最基础的几个领域?!蔽汉煜樗?。
让魏红祥感到遗憾的是,他发现现在很多聪明的小孩都不学物理了,很多理科生在高考时甚至不选考物理。因此他们决定“从娃娃抓起”,开设“正经玩”专栏,每周演示一个原理简单,器材在超市就能买到的实验。吸管、纸杯、火柴、胶带是使用率最高的几样东西。
这个点子来自一次聚餐。成蒙看到,同事吃完饭后,用餐具做了一个简易的连通器,能将水从水杯中自动吸出来,在场的几个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安皇敲扛黾彝ザ加刑跫兆约旱暮⒆?,在艺术方面,家长们可以给孩子报音乐或者美术班,选择很多,但在科学方面,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意识,也接触不到相关的资源?!?/p>
他理解的科普不只是讲授科学知识,更要培养科学思维。到中小学上课时,他很少讲具体的知识点,总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即使在传统的科普领域,他们也想方设法玩出新花样。去科技馆讲座或是录制科学视频时,他们会推翻原来一板一眼讲课式的流程,让内容尽可能贴近生活。他们给科技馆设计科普展品,比如利用记忆金属制作成“花朵”,一遇到光照就会“开花”。
他们想把科普带到更多的地方——把科学实验搬到公园里,或是举办面向所有公众的开放日?!跋呱系哪谌萃荒鼙荒昵崛丝吹剑破盏亩韵笥Ω檬侨炅涠蔚?,这样‘水变油’的骗局将失去土壤,老人也不会轻易上当受骗?!?/p>
只是这样的努力常常落空。李治林发现,科学素养好的人,往往更愿意接受科普。他有时到公园面向公众做科普,在北京中关村附近的双榆树公园,散步的老人很乐意听他讲,甚至能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们年轻时就在周边的科研机构工作;在颐和园,很多游客会被他演示的新奇实验吸引,但大多拍拍照就走了;而在有些地方,很少有人搭理他。
相信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人就对了
对科普的内容,李治林有自己的原则,尽量不讲太玄乎的东西,而是尽可能地落地。比如避免把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学神秘化,而更多地说说其中的数学基础或实际应用。
他很清楚这些内容是最吸引人的,但他觉得,在没有一定物理学基础的情况下接触它们时只有害处,“基础不好就练功是会走火入魔的?!崩钪瘟址锤心承┦樯坦却蹬鹾陀饫嗍榧?,“让人张口闭口都是那些玄乎的东西,对背后的思想和知识知之甚少并不重视?!?/p>
他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小县城长大,小时候读的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是母亲手抄来的,消遣读物是在中学教物理的父亲的物理学书籍。因为好奇,他把家里的电器拆了个遍,也常常自己探索和推导数学物理公式?!澳侵肿杂着嘌男巳じ?、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崩钪瘟指嫠咧泄嗄瓯āぶ星嘣谙呒钦?。
他觉得,多数科普往往是知识点的灌输,哪怕是做实验,也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没有突出科学的美”。
他们变换着各种姿态去展示这些“美”。但面对这些爱科普的年轻人,魏红祥和成蒙的工作是“泼冷水”:看到谁投入的时间过多,就往回拉一拉?!八堑闹饕凳强蒲?,对科普只能喜欢,不能痴迷?!?/p>
王科坚持不实名出现在科普文章和报道中,因为担心导师觉得自己不务正业?!捌涫悼破彰挥杏跋煳业目蒲?,可能相比其他同学,我的研究能力就是要弱一些。但如果导师发现我在别的事情上投入时间,难免会产生误会。”
值得庆幸的是,科普工作开始被认可。李治林找工作或申请教职时,发现科普工作的经历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的导师因此更乐意给他写推荐信?!罢庠诠ナ俏薹ㄏ胂蟮?。放以前,做科普肯定是扣分项?!?/p>
魏红祥说,其实科学家大多都有一颗做科普的心,但往往没有合适的平台给他们施展拳脚。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一些专家曾经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解释社会热点问题,但他们的发言常常被认为是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意见,甚至有媒体以此写报道称“中科院物理所表示……”。因此,他们现在很少解读引发热议的社会问题。
但如今的这个年轻科普团队,听过各种各样的声音后,反而没什么心理负担?!罢饽晖吩谕匣欤挥龅焦芫?,谁没被批评过?”王科觉得,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获得公众的信任,“遇到绝大多数人不懂但又真正重要的问题的时候,相信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人就对了?!?/p>
“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目前有近90万人关注,是科普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账号之一。2017年研究生入学时,成蒙统计发现,这届学生有超过20%的学生知道中科院物理所是通过微信公众号。
但科普终归是小众的事情。今年6月1日,“中二所”和B站的两个知名up主一起举办直播活动,满屏的弹幕都是来自两名up主的粉丝。主持过144万人同时观看的直播的王科才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气。B站设置了一个粉丝合力完成指定任务才能触发的抽奖福利。两名网红的直播间已经抽奖数次,“中二所”才在直播结束前刚刚达标,送出第一份福利。
他们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争取早日加入B站的“鬼畜全明星”?!罢庋苋酶嗳私哟タ破铡!崩钪瘟只缤蝗谎纤啵拔颐桥嘌?,可能是中国物理的未来?!?/p>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科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嘉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科普 物理 直播 科学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