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研究生“包地”种葡萄——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三
新华社石家庄6月2日电 题:研究生“包地”种葡萄——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三
新华社记者 范世辉
白皙的皮肤,秀气的脸庞,会笑的眼睛。很难想象,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王晓奕同时是一个承包土地种葡萄的“农民”?!拔野刂制咸巡皇俏苏跚褪窍肟纯词楸旧涎У亩饔τ迷谂┮瞪惺鞘裁囱?,防止做技术推广时误导农民、被村民说‘中听不中用’?!碧傅桨氐某踔裕跸入锾蟮匦α?。
王晓奕是2017级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小在城市长大、读书,王晓奕一直是家里的乖乖女。按照中国农大对她这个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她的大部分学业要在河北省曲周县农村度过。这里有中国农大建立的“科技小院”,她要吃住在此,一边做研究、写论文,一边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
前衙村有近2400亩耕地,超过2000亩种植了葡萄,有30多年葡萄种植传统。然而,近几年传统的葡萄种植遇到了麻烦。
“多年种植葡萄,土壤‘累坏了’,病虫害加剧,葡萄产量和品质一直在下降?!鼻把么宓持Р渴榧橇樵扑担褐诳雌咸殉な撇缓?,就使劲施肥浇水打药,可效果并不明显。
前衙村支柱产业遭遇瓶颈,必须更新种植理念,改进种植方式。
2017年9月,龙书云找到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请求师生们提供技术指导。随后,王晓奕和同学们来到前衙村,他们住在一个闲置的农家院落里,建立了“前衙科技小院”。
刚到村,王晓奕就和同学们对全村120多块田地进行取样检测和田间管理调研。调查发现,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太高,而葡萄生长所需的其他重要养分却很少。找到问题根源后,王晓奕等人开始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引进测土配方施肥、滴灌、水肥一体等综合管理技术。他们在前衙科技小院里做了非常直观的模型,对葡萄种植户进行“手把手”培训。
可是,不少村民对科技小院宣讲的技术不以为然。“我种葡萄20多年了,你们弄的这套办法是‘纸上谈兵’,真正用起来肯定不好使!”当时,村民郭连成摇着头说。
王晓奕以前从来没种过葡萄,甚至连葡萄树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现在要给群众讲种植技术,她心里也没底。群众问的问题经常答不上来,自己憋个“大红脸”。
“自己动手种葡萄,看看这套技术管不管用。”王晓奕和同学们暗下决心。2018年3月,他们自掏腰包凑了6000元,承包了一亩三分地,作为葡萄种植新技术试验田。
对王晓奕来说,这是“背水一战”?!白约褐值钠咸咽饕浅げ缓?,白白损失了承包费不说,以后也就别在村里‘混’了。”她说。
20多岁的娇娇女,从此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爱美的她下地时也会涂防晒霜、穿防晒服,但是那股风风火火的劲头丝毫不逊于真正的农民。农户平时用的普通打药桶,装了半箱药水后她能轻松背起来,穿行在田垄之间。田间的劳作,经常累得她腰酸背疼,浑身像散了架,有时甚至胳膊都抬不起来,吃饭端碗不停地颤抖。但看到新技术在葡萄田里逐渐发挥出优势,她渐渐乐在其中。
白天干农活,晚上写日志、分析数据,王晓奕从什么都不懂到葡萄种植“百事通”,渐渐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每天一出门就有很多人围过来问这问那?!拔颐钦夤媚锟珊昧耍顺さ闷?,葡萄种得也好,乡亲们把她当‘宝贝’?!币晃淮甯刹克?。
2018年8月,王晓奕种的葡萄丰收了。试验田不仅在水肥上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葡萄的品质还特别好。产量提高10%,节水率41%,综合节肥率43.46%,水肥管理省时省工,除草剂使用次数为零……“硬邦邦”的数据说话,农户们彻底服了,葡萄种植新技术迅速在田间推广。
然而,王晓奕探索改进水肥管理技术的脚步没有停下来。2019年3月,她和当地两个种植户合作,将试验田扩大到了14.7亩。
“从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果品等综合计算,如果村里2000多亩地全部用上新技术,每年可增收400万元。同时,可大大节省人工,减少群众劳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绷樵扑?。(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葡萄 王晓 晓奕 种植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