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完成300次发射任务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完成300次发射任务,把500多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吊装场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供图
核心阅读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3月初,中国航天迎来一个重要节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第300次发射。
这意味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也成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火箭是航天活动基础性的交通运输工具,可以说没有火箭就没有航天。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奔月之旅和北斗组网,再到近年来的高密度发射,长征火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成功将500多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40多年间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00次发射历史,是我国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不断增强、发射密度不断提高、型谱不断壮大、技术实现更新换代的发展史,也是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人们的期待中起飞,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翻开了我国自主进入太空时代的新的一页。
彼时,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300千克。到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分别达到了25吨级和14吨级。40多年间,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
1970年长征一号首飞,是当年的唯一一次航天发射;到2018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发射37次,中国航天首次单独位居国际航天发射数量第一位,表明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院士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个100次”发射分别用时37年、7.5年和4.25年,对应年均发射2.7次、13.3次和23.5次。每个100次发射间隔时间的缩短,体现了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管理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反映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
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以每年平均发射次数超过20次的强度,将225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实现了从每年几次发射,向十几次、几十次的跨越。在这4年间,长征火箭共将约240吨飞行器送入轨道,年均达60吨,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为世界第三。这100次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近20年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史中,长征火箭2018年连续成功发射37次,创造了世界航天发射连续成功的新纪录。
可以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不仅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带动了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火箭技术的不断跨越,带动基础工业和材料科学不断进步。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例,在此之前中国火箭直径是3.35米,而长五火箭的直径为5米。虽然只多了1.65米,研制人员却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全国各地工业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为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实现运载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础,设计、制造、试验难度很大。为此,研制人员依靠国内相关工业企业的支撑和协助,成功生产了我国最大的贮箱高精度全自动大型焊接设备,实现了搅拌磨擦焊技术在火箭贮箱生产中首次应用,制造出我国运载火箭结构最大尺寸的贮箱。
其中,采用我国火箭史上首创的新型工艺,大大提高了贮箱的可制造性;采用液氮进行低温贮箱的地面内压试验,大幅减轻结构重量;突破前捆绑传力的结构设计技术,使我国掌握了捆绑火箭有效提高运载能力的技术手段……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绿色环保,也是中国航天人将运载火箭技术转为民用的一个关键词。新一代运载火箭不仅能力强、技术新,而且采用了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实现了中国火箭动力系统向绿色环保的转型。随着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登场,以及未来还将研制的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绿色环保推进剂将成为中国火箭的主流能源。
完成48次国际商业发射,中国火箭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回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包括中国航天不断开放、走向国际市场,使“长征”真正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1985年10月,中国向世界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中国航天从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截至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完成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56颗国际商业卫星,并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了20多个国外小卫星/载荷。
运载火箭是航天技术的核心基础,发射次数代表一个国家的航天规模与实力。在世界上,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位居第三,发射成功率属世界一流而非世界第一,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规划,预计在2025年前后,研制成功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亚轨道太空旅游将成为现实。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充足的运载能力。2040年前后,航天运输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大规模的空间资源勘探和开发,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到2045年,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
余建斌 王伟童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长征 发射 火箭 中国 运载火箭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京闭幕
泰国大选350席分区议席中为泰党暂获多数议席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