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良渚玉器为何越晚越低端? 藏着许多未之谜

玉锥形器及其他半成品。
每年初春,钱报记者总会在北京见证一场“考古界的奥斯卡”——在昨天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20个入围考古项目现场PK,今天中午,将揭晓最后的TOP10。
今年,良渚考古最新发现——“浙江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也是20名入围选手之一。
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十大考古”,办到第29届,早已成为文博领域权威奖项。过去一年中国考古最新的成果、理念、方法和技术,会在这一两天里进行一次集体展示。而且,能有资格来PK的,必须是优中之优,好中选好。
今年的终极竞演现场,“良渚人”第三个登场,演示只有16分钟,通俗接地气。不过,换作普通人,可能还是听不明白。
那么,就来听钱报记者讲一个故事吧——这个故事要从4800年-4500年前,浙江德清雷甸镇的一家玉器制作工厂,收到的一张订单讲起……
德清中初鸣遗址
一个良渚制玉工业园区
订单要的是上千件玉锥形器和玉管。单子虽然大,但是档次不高。老厂主心里有些疙瘩。
退休前,他也是做玉器的顶尖工匠,代代相传的制玉工艺,老祖宗和他的这双手,碰的可都是金贵的玉料,行话叫透闪石软玉,是专为住在18公里以外的良渚王服务的,普通人无法享用。
怎么到了儿子这一代,日子越过越粗糙了?先是工厂开到了良渚古城外围,接的订单,也不再高精尖。而且这么大批量的货,到底要发到哪里去?
4500年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也在想这个问题——
2017年至2018年,为了配合良渚古城外围遗址调查,以及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的开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对德清中初鸣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调查、勘探和试掘。
方向明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当年那对良渚父子的制玉工厂,标准说法是:数个制玉作坊遗存组成的作坊遗址群。
定位显示,这个遗址群在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一个叫杨墩村的地方。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一带挖鱼塘曾出土大量玉料。
车子经过一条古河道,名西大港,不远处,指示牌显示:木鱼桥。
在杨墩村发现的点,不止一处——考古队员陆续发现和确认了木鱼桥、田板埭、保安桥、小桥头、王家里等多处遗址点,目前已有7处,这些遗址点均有玉料出土。
专家统称它们为: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总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规模非常大,而且每家工厂都离得不远,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业园区”。
批量生产小件低档玉器
是当时最畅销的潮流饰品
连续下雨,来保安桥遗址的这天,总算出了太阳。
方向明指着北边,一条沟,呈斜坡状,就在这些不起眼的堆积里,出土了大量玉料。
这些玉料,是良渚人在做玉器的时候,从上面扔下去的。而他的工作场所就在台子上。堆积中发现的玉器成品、半成品、残件200多件,基本上只有两种产品:玉锥形器和玉管,还有一些零星的小坠子。
竟然不是良渚王和贵族用的三大件琮、钺、璧,反而是小件玉器,类似小商品市场的水平,而且种类单一,量又大。
方向明认为,这说明当时良渚人的玉器生产已经能达到高度专业化的水平,因为做玉锥形器和做玉琮、玉璧,完全是两种技术,玉料也有差异,需要不同的专业方向、专业人士。
玉锥形器,就是当时的流行饰品,良渚人一般成组插在头上,身份越高,根数越多,最多的要插9~10根。所以这玩意儿一用就是一大把,无论贵族,还是普通人,都要用。
而从方向明做过的一组锥形器数量统计可以看出——越靠近良渚文化核心区域,用得越多,“说明中初鸣生产的锥形器,具有极大的需求?!?/p>
目前土台顶部发现了4座墓葬,以及1个灰坑(你可以看成是古人扔生活垃圾的地方),里面有少量玉料,还有一块不规则的红烧土堆积,是房子的基础残迹。
这说明,良渚人在这里工作,死后也埋在这里。
沟的边缘和外围,还有良渚人挖的两口井。
仅仅保安桥这一个遗址点,就能看出布局功能清晰,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良渚人制玉的生产模式和规模。
玉器为何越晚越低端
这笔订单藏着许多未解之谜
中初鸣发现的这些玉料,从开料痕??矗急冉锨?。
良渚人开料,最主要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绳子沾上解玉砂,吭哧吭哧来回拉线切割;还有一种,就是片切割,也叫锯切割。比如柱状体的玉琮,尤其玉璧、玉钺,100%是线切割。而中初鸣的良渚人,接的单子都是片切割深度比较浅的。
让人疑惑的还有,这批订单的玉料也离以前“柔润淡雅”的标准差远了,大部分都是很普通的蛇纹石。
良渚人的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所用玉料也有好差之分。最好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用来做琮王、钺王,俗称鸡骨白的透闪石软玉。
第二名,是阳起石软玉,颜色偏绿,因为含铁量高。最后才是中初鸣遗址发现的玉料,经检测原料大部分为蛇纹石,还有少量叶腊石。
难道身处良渚晚期的中初鸣良渚人,只能用低端玉料做玉器了?
方向明举了个例子,比如反山遗址,哪怕是王的12号墓,也有手一捏就要变成粉的玉器,年代偏晚的14号、23号墓,有很多拿在手上都觉得轻飘飘的玉器,当时没有系统检测,现在怀疑就是蛇纹石。“高等级的墓葬里也出这些差的玉料,证明当时并不是你想要定制好的玉,一定都能拿到,工匠也会用蛇纹石去替代?!?/p>
方向明还有一件事想不通——在良渚文化中,几乎所有的玉器都有神像的影子,但画遍良渚玉器的他发现,“本来的‘眼角’很圆润,弧线很美,但到最后,线条开始变得有点呆板。这可能有多重因素,材料是一个大方面。”
未解之谜很多,但在中初鸣发现的这笔订单,却让人有些兴奋,让我们离答案,离良渚人又更近了一步。(马黎)
编辑:杨岚
关键词:良渚 玉器 玉料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