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悬壶济世仁者心科学养生送福音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高建新
人物简介:
高建新教授,1956年生,江苏无锡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肿瘤发生与免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心特聘教授,曾任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他致力于癌症与免疫研究20余年,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理系从事中枢和外周T细胞免疫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与免疫关系的研究,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医学院从事炎症和免疫的博士后研究,在西安大略大学从事移植免疫学和免疫细胞体外扩增、治疗I型糖尿病的研究,并取得了多个原创性成果。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健康领域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健康,不仅是个人关注的焦点,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健康中国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值得每一位关爱自身健康的中国人深思。
现代人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失眠、疲劳、便秘、颈椎病、关节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病、自身免疫病和癌肿等一系列疾病高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攻克这些医学难题,大批医学专家潜心研究,为守护生命健康带来了希望的曙光,高建新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因循守旧,走别人的老路很难取得独创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我喜欢啃硬骨头,坚持走自己的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闭钦庵钟铝⒊蓖贰⒏椅讼鹊牡5本?,引领着高建新教授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肿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某些领域的成果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赤脚医生知疾苦悬壶济世仁者心
“赤脚医生高建新教授”,时至今天,高建新依然对这个称呼怀有很深的感情。
说起赤脚医生,高建新教授十分敬佩毛泽东同志的目光远大,非常具有前瞻性。赤脚医生的诞生,实际是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产物。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且在主流医学一味否定中医的大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倡中西医结合,及时支持当年农村出现的亦中亦西的赤脚医生这一新生事物,成立了合作医疗组织,解决了我国农村几千年来缺医少药的医疗困境。而高建新正好赶上了赤脚医生的末班车。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被生产大队选派到公社卫生院接受赤脚医生培训,当上赤脚医生,直至1978年初考上苏州医学院。
“没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人是很难体会到赤脚医生这一新生事物对解决当时农村缺医少药问题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的?!备呓ㄐ滤怠?/p>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高建新教授有着他们那一代人特有的纯真、激情和理想——他们经历国家从一穷二白基础上艰难起步的发展历程,大多数是恢复高考后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并且首先把握住改革开放机遇来发展自己、追求美好理想的一代人。
对过去的困苦,高建新提得很少,心心念念的是自己这样一个出身平民的子弟,正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得以幸运地接受培训成为大队“赤脚医生”,从此“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有机会接触和实践中、西医,亲身感受到传统中医的作用,也因此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
上大学、出国留学及回国工作的经历中,高建新逐步认识到赤脚医生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伟大创举,这一制度被移植到美国,叫做“助理医生”。赤脚医生制度完善了当年的医疗诊疗分级制,可与当今北美的家庭医生制度媲美。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可以不出村,同样可以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高建新作为赤脚医生就有“救人一命”的亲身经历。他曾及时诊断一位患有肠结核孕妇的严重并发症,说服家属及时转院救了母子两人的命。
赤脚医生的经历让高建新初步接触了中医药,尽管是粗浅的,但对他走向医学研究起了引领作用。作为学西医为主的赤脚医生,刚开始他对中医有点排斥心理,因为中医比西医难学。西医非常直观,以解剖位置辨病,而中医则较模糊,以辨证为主,一个肾病就包含了几十种西医病种,许多中医病症没有明确的解剖位置。做赤脚医生时,除急性感染性疾病外,接触的主要是慢性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老慢支、心脑血管病、慢性胃肠炎、类风湿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上大学期间发现在大医院以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为主,现代医学几乎对其束手无策,对其发病原因似是而非。
做赤脚医生的经历,也让高建新深知民间疾苦,在他看来,老百姓的疾苦,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疾”而苦,因此,医学院毕业后,他下定决心投身医学研究,努力探讨从根本上治病救人的方法,希望有机会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海无涯苦作舟发奋图强铸辉煌
“时代环境是影响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但我认为大环境下的个人命运由个人掌握。至少对我而言,‘文革’时期,我并没有耽误读书。对愿意读书上进的人来说,环境恶劣不会成为绊脚石。恢复高考后,班上72位同学,有9位同学考上大学,一位考上中专,因为我们班读书风气浓厚,受‘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潮影响较小。”如今,回忆起早年自学的经历来,高建新依然感慨万千。
也正是这份心无旁骛、主动进取的态度,牵着他走向辉煌的未来。1977年,原本成绩优秀的高建新考取苏州医学院,从此走向了更加宽阔的人生舞台,先后于1982年和1985年取得了医疗专业医学学士、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高建新出色的科研能力就已崭露头角,在导师王焕妞教授的科研团队里,他对人畜共患的空肠弯曲菌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病原菌粘附肠上皮细胞及其诱导肠道IV型过敏反应是重要致病机理?!俺Φ繧V型过敏反应”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在“炎性肠病”领域的研究思路,加深了对“炎性肠病”的认识。高建新因这一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并应邀参加国际黏膜免疫学术会议。
完成硕士学业后,高建新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师从余贺、马宝骊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对空肠弯曲菌展开深入研究,发现除肠道外,空肠弯曲菌也能够在胃内定居,提出并在动物模型中验证慢性肠道感染导致的黏膜免疫系统异常是诱导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主要诱因之一。1987年由美国回结肠炎基金会资助,他应邀赴美国参与有关炎症性肠病的学术研讨会,修正胃酸环境下无菌生存的观点。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承担研究生的《免疫学进展》和临床医师进修班的《临床免疫学》两门主课,因教学科研成绩突出,1991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上世纪90年代初,高建新抓住机会跨出国门,去更广阔的天地寻求知识。没想到这一去,就是近20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国外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高建新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先后在加拿大、美国进行免疫学研究。
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移植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和I型糖尿病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成功地从小鼠脾脏培养大量树突状细胞并验证了其非成熟态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重要作用。这为他在细胞免疫领域里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他作为研究科学家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理系继续从事中枢和外周T细胞免疫耐受形成机制及对自身免疫病影响的研究,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于2003年获聘终身制助理教授。此后,他开始从事肿瘤干细胞发生发展及与肿瘤免疫关系的机制研究,坚持独立探索、创新研究,以期发现治愈癌症的新途径。他所领导的团队率先发现了癌前干细胞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克隆了癌前干细胞株,证实癌前干细胞具有良性和恶性分化的潜能,取决于其所处的微环境。癌前干细胞也可以分化为肿瘤血管生成祖细胞,稳定表达肿瘤特异性蛋白如PL2L60等。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癌前干细胞在诱导自然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据此提出的肿瘤干细胞发生发展新模型,引起一些同行的肯定,相关成果正在进行临床转化。
勤学苦研有所成食药同源利养生
2011年归国后,高建新建立了肿瘤发生与免疫研究室,继续从事肿瘤发生与免疫相互消长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肿瘤干细胞发生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验证了一个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的过程中经历肿瘤起始细胞、癌前干细胞、癌症干细胞和癌症祖细胞等阶段。期间,癌前干细胞可诱导自然抗肿瘤免疫,清除具有致癌能力的癌症干/祖细胞,有效地抑制癌症形成和发展。同时,通过历时三年的基因工程动物实验,验证了生殖干细胞基因PIWIL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特异性作用及机制,发现PIWIL2是介导肿瘤干细胞发生发展的共同分子通路,为未来发展肿瘤特异性的广谱抗肿瘤免疫治疗和化疗药物提供了新靶标。
“人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疾病’这个词,但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究竟什么是疾病?!备呓ㄐ滤担骸凹蚨灾?,疾病是生物体一种特殊的异常状态,表现为组织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影响部分或整个生物体。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但与动物作为生物体,其疾病应该有共性?!?/p>
“因为生物组织的生命基本构成单位是细胞,细胞功能的正常与否决定了组织结构或功能的正常与否。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器官的功能则受组织结构或功能变化的影响,最终决定了生物体,例如人体的健康状态?!碧岬秸庑┠昀吹难芯?,高建新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虽然细胞的功能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离不了细胞的代谢功能。细胞代谢需要能量,能量不足,细胞代谢就会异常,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细胞就会衰老、凋亡或坏死,影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如果紊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得不到及时修复就可能导致各种疾病。正常的细胞代谢依赖于全面、平衡、充足的生命营养素,类似于中医学的‘气’,来自于自然界,主要源于植物。”
“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但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类生存必需的食品趋于单一化、工业化、精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每个人都有亚健康问题,特别是由于干细胞的衰老、免疫功能紊乱或减退,很大程度上导致抗肿瘤能力下降而发生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笔率瞪?,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健康可以在人与大自然的密切互动中吸取多样化、平衡和充足的营养素而得到保证。
要?;ず臀窒赴恼9δ埽欢喜钩渖厥遣豢苫蛉钡囊徊糠?。生命营养素的缺乏和不足,将加速细胞衰老。细胞衰老、坏死和凋亡,均会引起免疫系统的连锁反应,各种免疫细胞会浸润正常组织,这一反应过程即为炎症。正常条件下,炎症反应会随着死亡细胞的清除和组织修复完成而消失,组织结构和功能得到恢复,组织修复过程依靠具有不同相关功能的细胞来完成。其中死亡细胞的清除主要依赖巨噬细胞等,而组织的修复则需组织干细胞来完成。但是,如果这些细胞因生命营养素缺乏而功能不足,修复受阻,炎症就会在组织中持续存在,形成慢性炎症,影响其所在器官的功能,最终表现为亚健康或慢病。
“中医对亚健康和慢病的防治显著优于西医?!备呓ㄐ陆淌诮樯埽把墙】凳侨擞胱匀坏暮托郴ザ旧沓鱿治侍?。如果任由其持续发展,则可能导致慢性器质性疾病,即慢病。慢病发展的后果是严重的,如中风、心肌梗塞、心、肝、肾衰竭和癌症等。慢性疾病是因生命营养素不足诱发细胞功能缺陷和组织炎症,导致组织结构或功能的紊乱,使部分或整个生物体长期处于异常状态,所以,从本质上而言,每天为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特别是干细胞补充足够的天然营养成分,从而维持、促进细胞功能,不断修复衰老、损伤组织,维持元健康,这就是高建新教授“食药同源”理念的立足点。
中西融合求创新岂因名利忘初心
多年来,高建新教授一直积极致力于中西医的融合创新研究,走继承中创新、借鉴中引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路子。如今,他终于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路子。
科学严谨、分析透彻是高建新教授多年来养成的科研习惯,他从自身科学养生的实践中悟出“当代医学可以向以细胞为对象的养生医疗的方向发展”。他认为,细胞是中医养生、现代医学营养的共同对象,来自植物的细胞生命营养素的选择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才能体现多样性和完整性,以“大处方,小剂量”为原则,选取以温补为主的药食同源食材,天天进补,确立以“全面、平衡、持久”为特点的“食药同源”养生理念和习惯,以此为基础,走出一条“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道路。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高建新教授将中医的哲学思想与西医的科学实证相结合,创新中医理论,实现中西医相结合,并推动现有医疗模式从以“药”为主向以“食”为主的模式转变,从而实现“养医合一”。
2015年,高建新教授在朋友的帮助下,在上海市张江高新科技园区成立了上海元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他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我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给更多的人送去福音,实现一名医学工作者的终极理想?!?/p>
医者仁心,简单几句,道出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文/萧二喜)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高建新 细胞 研究 组织 悬壶济世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京闭幕
泰国大选350席分区议席中为泰党暂获多数议席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