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创新制度供给 把握万物互联及智能化机遇
互联网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不断深化,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成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2017年,全球范围内连入互联网的设备数量达200亿个左右,预计2030年将突破千亿个。万物互联催化了数据爆炸,加上计算能力提升、机器学习算法突破,人工智能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企业变革和产业重构已经拉开帷幕。
对此,我们需超越当前仅着眼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加快制度供给创新,充分把握机遇、全面应对挑战。
企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互联技术改变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推动企业向智能企业方向演进,五方面特征日益显著:
生产方式高度智能化。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生产或服务方式,总体上呈现出高度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特点。按照与最终用户距离的远近,大致分为三种智能化方式:一是对企业内部生产或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二是以智能互联产品为基础,形成与客户频繁互动的生产或服务方式;三是生产融入服务平台,成为网状产业结构的一个部分。
服务关系长期化、多维度。智能互联产品的出现,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发生重构。首先,企业可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企业通过互联平台直接面向客户,可较为容易地获得客户信息;其次,企业可与客户形成深度互动,企业实时掌握产品运行情况,客户及时反馈使用情况,共同完善和改进产品性能;第三,企业向客户提供价值的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将不再提供单一的产品,而是更多向“产品+服务”,甚至“产品即服务”转型;第四,企业与客户的联系纽带更加多元、紧密,智能企业提供的服务会在产品上不断叠加,最终使产品成为服务集成或整合的载体。
企业边界柔性化、模糊化。企业的边界从有界向无界、单一向跨界演进,内外部界限被打破,任何能够与智能生态群核心平台进行对接的组织、个人和用户,都将成为企业的一部分。随之,企业的规模也会因企业边界的伸缩而柔性调整,不再受自有资产、产业属性、产能条件、人力资源等硬性条件约束,可以通过接入和整合外部资源,灵活调整产品或服务输出能力。这一趋势将促使企业更加聚焦核心功能、重视产业生态系统的营造。
组织结构平台化、网络化。企业为适应贴近用户、柔性生产、内外协同等要求,必须充分利用互联、智能等技术,重塑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变化有:内部组织扁平化、核心功能平台化、外部结构网状化、业务单元微型化。
企业创新开放化、系统化。在智能互联和跨界融合的趋势下,企业创新的着力点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创新形式从串型的瀑布式创新向并型的迭代式创新转变,创新人员从在册人员创新到在册与在线双重并进,创新组织从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到以平台协同研发为主转变。总体上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全面开放,即创新平台向所有人开放,使企业能整合包括员工、客户、上下游企业、行业外伙伴等各种外部创新资源,实现贴近用户、跨界集成的创新;二是系统专业,即创新平台通过吸纳各环节的专业资源,形成从创意、设计到制造、销售等整个创新流程;三是共享共赢,即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企业、员工或用户,通过利润分成计划,都可分享创新利益。
产业向智能生态群演进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各类平台企业的涌现,产业结构也在解构和重构,显现出从线性产业链到智能生态群的变革趋势。
基于平台的集群化?;チ诮夤勾车南咝圆盗矗纬苫谄教ǖ纳低?。一些企业开放生产或交易系统,提供信息设施、交易结算、资源聚集、信息汇集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提高双边客户的生产经营与交易活动的效率,成为产业中的平台。平台和参与平台商业活动的各类主体,相互合作与竞争,形成网络上的虚拟产业集群,即新的产业生态系统。相比于互联网,智能互联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合作和交易的地域范围和供需匹配边界,表现出更加强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征。产业重构带来了产业结构和市场力量的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现象是整机企业的作用被空前削弱,需面对被新的平台企业所整合的可能。
基于数据的智能化。在智能互联技术支持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获取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采购、生产、营销、用户使用、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各个环节,也来自外部企业或政府开放数据?;诖笫?,可将过去积淀的生产经验、隐性知识等逐步固化为显性知识,继而对产业和企业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对企业数据的聚合与挖掘,不仅能产生更多新洞见、发现新商机,还会孕育出新业态和新模式。大数据的市场力量逐步显现,首先体现在价值创造上,即利用数据不断创造增加价值;其次体现在垄断性上,特别是平台企业独占数据在产业生态中具有优势地位。
基于产业融合的服务化。智能互联促进产业的跨界融合与纵向融合,提升了服务的重要性,呈现三方面发展趋势:一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企业转型为“产品+服务”的企业,消灭了过去制造企业与最终用户间的营销、流通、维护等环节企业;二是产销共创,用户从被动的购买者变成产业价值的创造者;三是分享经济的兴起,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被打破,他们可以加入新的分享经济平台,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
聚焦重点 全面应对
近年来,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物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国家战略,以把握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积极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监管、法律、社会等新问题。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但主要侧重于促进产业发展层面。由于万物互联和智能化在技术、产业、企业等各个层面都带来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更好把握万物互联及智能化机遇,超越目前侧重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制定全面应对策略,主要是加快创新制度供给,开拓发展新空间。
一是重构行业监管制度。一方面,要避免以旧思维管新业态,实施包容性监管。建议在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初期,从业务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商业模式、潜在产业冲击、安全风险点等方面着手,开展第三方评估分析,支持新业态发展,防控潜在风险,研究取消或放松过时的监管制度。另一方面,需适应融合创新趋势,加强监管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建议研究出台针对融合型业务的总体监管指引,重塑跨部门协作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格局,创新政企合作方式。
二是协调好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减少和优化产业政策,减少对市场主体的选择性支持,通过开放的标准和公平竞争审查,出台竞争友好型、竞争促进型政策,防止排斥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加强对共性技术研发、质量标准和认证、政府公共采购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环境条件,围绕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环节加大财政引导、市场主导的研发支持力度,针对跨界融合、叠加创新之类的新产品,加快跟进出台国家质量管理要求或指引;关注新兴产业“赢者通吃”问题,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鼓励平台做大做强,让资源在更广范围、更多主体之间优化配置,但对于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排挤或打压竞争对手的行为,要有明确禁止要求。
三是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增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建议督导企业树立网络安全观,加大安全投入,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责任,各相关行业部门履行好自身监管责任;加大个人隐私和数据?;ちΧ?,明确个人数据处理活动的透明度,设计更有效率的用户个人信息?;せ?,要求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使用、市场退出的每个环节考虑隐私?;ひ?,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数据?;ぃ刈⑹萘髯褂?、跨境流动环节的安全风险。
四是高度重视人才与就业政策。多种方式培育和引进高端智能领域人才,把高端智能领域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失业和技能培训问题,及早识别最可能被替代的重复性、程序性、高成本就业领域,加强再就业咨询服务,巩固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就业的灵活性,做好灵活从业人员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马 骏 袁东明 马 源)
编辑:曾珂
关键词:创新制度供给 把握万物互联及智能化机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