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读史札记】
作为自古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村落在我国有着悠久长远的发展历史。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把握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不仅有助于揭示中华文化的源与流,夯实文化之基,更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滋养和智慧支持。
文明的起源与村落的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居无定所”的迁徙流动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之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并扩大了定居生活,才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农林渔牧业人群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边界相对清楚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的产生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就出现的,而明显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而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减少单个个体的生存难度,发展出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发生。只是由于人类起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完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迁徙,所以并未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规?;木幼〉悖幼》绞街饕嵌淳?、穴居和巢居。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由此,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基于血缘的原初氏族组织应运而生。于是,地域空间上的居民点开始与作为社会单元的氏族组织重合,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建立在氏族组织之上的村落向群团化发展,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趋势。由此,国家应运而生,中华大地逐步从分散走向统一。这是从血缘到地缘,进而再到文明的重组与整合。
国家的出现与村落行政化
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为二者关系到国家的人丁强弱和经济收入的多寡,是“维持统治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统治条件”。因此,村落作为最基础的地域单元、生活单元和社会单元,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和“乡遂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已充分表明这一点。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地形图》《驻军图》中分别自名“某某里”的有43处和41处,均分散在山川地区,既说明村落广泛存在,也表明其受到国家的行政管辖。
伴随国家对村落的实际认同,“村”的概念在东汉随之出现。东汉《周易参同契》谓:“得长生,居仙村”。到东晋南朝时期,文献中有关“村”的表述多了起来,大有取代其他称谓的趋势。《水经注》中名“村”的聚落有19处,从一个侧面表明“村”作为一种名称和地域概念在被广泛接受。至唐代,国家更是构建了“村坊分治”的行政管控体系?!洞筇屏睢吩疲骸霸谝鼐诱呶?,别置正一人”“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村正的设置,表明国家的制度性介入。因之,“村”也基本成为村落的专指名词。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所见村名达56个,亦可见一斑。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但从汉唐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国家权力显然下渗到了县以下的地方社会。只是这种渗透并非以设置“国家机构”的方式实现,而是通过基层代理人来体现,如里长、村正,或父老、耆老等??杉沂右跋?,村落以其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和地缘一体性的特质,起到了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作用。
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转型
作为“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中国村落是血缘关系优先的社会,属于血缘型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大致形成于宋代以降,突出表现于四个方面:首先是村落的宗族化发展。不仅村民姓氏体现为一至两个明显的主姓,而且形成了以族规、家训和家法等为形式的宗法制度。民国《歙县志》载:“邑俗旧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姓”。其次是互助体系的形成。村民在盖房、借款、节庆礼仪和耕作、水利疏浚等方面,存在互帮、互贺、互助的道义成分与关系。王祯《农书》云:“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名为锄社?!痹俅问切叛龅囊恢滦?。明清时期,村落中超越宗族范围的庙宇修葺和共同祭祀活动成为常态,体现出明显的村域整合意义。最后是村落治理的乡约化。乡约是村落自治及保障村民共同生活的一个重要制度。自北宋第一部乡约文本——《吕氏乡约》出现以后,到明清,全国各地皆立乡约。这些乡约对村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以及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社会性活动作了规范性要求。正因如此,使村落形成互助友爱的道德规范,进而构建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共同价值观。
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除田赋徭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共同体逐步转型发展。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化的意识及其实践大致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变迁,使包括村落在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批量化、规?;?、标准化的机械化生产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瓦解,传统村落共同体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正在探索一条现代转型之路。
(作者:胡彬彬,系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邓昶,系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村落 发展 国家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