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王宁利:追逐“光明”的临床科学家
央视网消息:“把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要让学龄前儿童具有尽量高的远视储备?!闭饩浠俺鲎晕夜谝桓龆鄄《恿醒芯俊鞍惭舳鄄⊙芯俊保醚芯课壳叭蜃畲蟮亩佣恿?,已完成5000余名儿童的连续六年随访,总结了该地区中小学近视流行现状、相关危险因素、预防与治疗措施等,该队列被国际学者称为“儿童近视方面的里程碑式研究”。而这项研究的牵头人便是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
王宁利从事眼科临床与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是我国完成青光眼手术最多的医生之一。在他看来,一名好医生,不仅要医术高超,还要努力成为创新型、科研型人才,不断探索新知,解决更多的医学难题。

王宁利
“不期而遇”成就了一位眼科医生
1977年的夏天,气温高得让人心烦意乱。但是对于刚参加完高考的王宁利来说,让他内心烦躁的不是炎热的天气,而是因为考试失误而带来的一场人生抉择。由于没有看到高考数学试卷背面的三道大题,导致漏答严重失分,王宁利无缘中央工艺美院,跟自己的画家梦失之交臂。
选择一行就爱一行,似乎是那个年代奋斗青年的标签。进入青海医学院的王宁利刻苦读书,学校图书馆里很多原版新书都是因为他才被打开。图书馆原本一次只能借一本书,管理员破例允许王宁利一次可以借两三本书。他努力学习,为英语和专业知识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王宁利本科毕业,被分配到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了一名眼科医生。
1987年,王宁利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那里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习。如果说在医院的四年是他打基础、自我成长的阶段,那么在广州的学习和实践就是他接受专业化、科学化培养的阶段,在那里他逐渐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积累了临床经验。
1998年,王宁利到美国深造。在国外学习的三年间,他在科研、临床方面不断探索,从知其然到探其所以然。临近毕业时,很多一起出国的同学都决定留在美国,但他却选择回到祖国。他要将先进的眼科技术应用到国内眼科临床与科研工作中去,见证中国眼科的发展。
在央视《开讲啦》节目现场,有青年代表提出“医生都去哪儿了”的现实问题,王宁利用“行医不悔”这四个字诠释了三十多年来的坚守和坚持。他说,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就是当医生!他说,能时刻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就是做医生最大的骄傲。

“711”工作狂:专业、管理两不误
青光眼是全球排在第一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在我国,有将近80%的人眼压不高,却得了青光眼,这一直是眼科医学的难题。而在治疗一位脑积液漏青光眼患者的过程中,王宁利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第一次发现了“跨筛板压力差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为青光眼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王宁利牵头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个研究被国际眼科界誉为“改变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的发现和贡献”;并依据该项目成果制定了三项临床诊治标准与规范。王宁利也因此项目成果被《英国眼科杂志》评为当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眼科医生,并当选国际眼科学院院士。这项研究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眼科领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了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
王宁利当过医院副院长、党委书记、院长,但是他始终没丢下专业,也没有因为专业而拖管理的后腿。如今,王宁利依然坚持着“711”的工作模式,清晨七点到医院,晚上十一点才离开。在他的带领下,眼科团队积极探索着未来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王宁利说,医学是综合学科的集成,要让最精华的科技用在人的健康和生命上,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做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医者
“医生这一辈子,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彼渌翟谧ㄒ盗煊蛲跄咽鞘皇淖?,但是他始终保有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谈到医患关系,他总绕不开最开始当医生遇到的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50多岁、失明近8个月的急性青光眼患者玉莲(化名)来到王宁利门诊。经过检查,他发现,按照常规诊断,玉莲没有复明的希望,于是把实情告诉了她。对于玉莲来说,她唯一的希望破灭了。王宁利看着玉莲夫妻俩离开的背影,却总觉得还应该能做点儿什么!他想,如果把眼压降下来,被压迫的视神经是否能“醒过来”,为什么不试一试?!于是,在玉莲及家人的支持下,王宁利为她做了双眼临时降压处理。眼压下降后,双眼依旧没有光感。王宁利当时很沮丧,非常不甘心。他想如果眼压下降两三个小时,会不会有变化呢?果然,三个小时之后,玉莲右眼有了亮光,又过了半小时,光定位点增加了。
当天晚上王宁利为玉莲做了手术,术后她可以透过窗子看到马路上行驶车辆的车灯亮光,王宁利异常兴奋。但是玉莲却不理解,她觉得视力应该可以恢复到以前正常的水平。当看到患者不理解的表情,他心中还是有一丝酸楚,只有耐心地开导她?!岸杂诳蒲Ю此担庖丫呛艽蟮某晒?。但是或许我能做更好!”王宁利这样告诉自己。出院半年后,玉莲又患了白内障,再次找到王宁利。他为玉莲再次手术,术后眼压控制很好,玉莲不仅能看到马路上的车灯光亮,还能看到行驶的车辆。这意味着玉莲在家里可以生活自理了。
“并不是我的手多巧、技术多高。用的技术都是常规的技术,只不过感情促发了灵感,才有了大胆的尝试?!蓖跄?,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建立抗击疾病的信心堡垒,病人放弃的时候,医生不能放弃,再坚持一下,也许就有不一样的结果。

从防盲治盲到全面的眼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年龄相关的眼病逐渐增加,而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性压力的增加,眼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代谢性和年龄相关的一些眼病替代感染性眼病成为致盲的主要病因。这些疾病多需早发现及合理地适时干预。
“防盲工作的转变从防盲、患病人群的治疗向眼健康管理、眼病的预防转变,通过三级预防措施,总体上降低人群视力残疾患病率?!蓖跄担M纬烧鞯几鞣讲斡氲母窬?,充分调动防盲治盲的各种资源,加强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组织、机构、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爱眼护眼宣传教育和关注眼病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眼病防治工作上。
中国目前至少有 600 万盲人,盲不但为患者及家属带来困扰,还直接影响社会发展,严重消耗社会资源??梢运担?盲和视力损伤是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健康问题。2018 年 10 月 12 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成立大会召开,王宁利作为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发起人,做了分会成立的工作报告,他指出分会旨在促进我国公共卫生眼科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眼科工作者防盲治盲的能力。
“时间永远不够用,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尽量把事情做到极致,不愧于‘医生’的称谓吧!”王宁利饱含深情地说。(视频:杨小淼;记者:张恪忞)
编辑:张同天
关键词:王宁利 眼科 玉莲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