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流浪地球》中的科学奥秘:太阳何时吞并地球?
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后,太阳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它的光芒开始增强,体积开始膨胀,表面逐渐接近原本距离太阳表面1亿5千万公里的地球轨道,并将它吞没。这恐怖的场景并非杞人忧天的妄想,也不是科幻小说为了故事情节而编造的桥段,而是根据我们所认识的物理规律和观测到的漫天星辰所得到的严谨的科学结论。在未来某天,这件事确定会发生。
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准备跑路,准备“流浪地球”了?不,请先等等。现在就流浪,未免有点早。
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
1945年,美国相继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美国白宫在事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原子弹将“太阳释放能量的力量降临到把战争带给远东的人”。
从科学上讲,这句话存在些许偏差。和原子弹一样,太阳释放能量依靠的也是核反应。然而,原子弹使用的是重元素的核裂变,既一个分子量较高的元素通过链式反应,裂变成分子量较小的元素。说简单一些,就是一个大原子核裂变成几个小原子核。而太阳则走了一条方向相反的技术路线。太阳使用核聚变,将分子量为1的氢原子核(实质上就是一个质子),经过3步中间过程,聚变成分子量为4的氦原子核。无论是核裂变的大核变小核,还是核聚变的小核变大核,物质在核反应后的总质量均小于核反应之前,而损失的质量则转化成了原子弹爆炸或者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其基本原理可以用我们耳熟能详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来描述。
氢弹则利用了和太阳相同的核聚变原理,能够产生更大的爆炸威力。氢弹一旦投放出去,就会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是一种不可控的核聚变装置。为了利用这种效率极高又清洁无污染的能量产生方式服务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研究,使核聚变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的向外输出能量。
控制太阳的力量来自哪?
那么,控制太阳不变成一颗氢弹力量来自于哪呢?其实,这种力量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重力,让牛顿的苹果落到地面的重力。
从感觉上,司空见惯的重力似乎很难和毁天灭地的核反应相匹敌。但量变会引起质变,聚合成质量相当于33万个地球的太阳的物质所产生的重力,已经足以控制住核反应。事实上,可以说是重力与核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宰了太阳的生命印记。
当太阳已经是一颗成熟的恒星后,核反应的速率与恒星物质的重力达到了一种简洁又精巧的平衡。如果太阳从平衡态向外膨胀,中心受到的挤压减小,核反应的速率将会降低,产生的能量将会减少,恒星中心的温度将会降低。这样,恒星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支撑恒星向中心收缩的重力,膨胀过程无法持续。反过来说,如果太阳向中间收缩,将会使核反应加速,产生更大的向外膨胀的力,收缩过程同样无法持续。总之,一旦步入壮年,太阳想向外扩张时后劲不足,想向里收缩时又会受到很大的抵触,因此只能稳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个头上。
这种精巧的平衡并非我们太阳的专利,而是放之宇宙而皆准的一个基本原理??蒲Ъ颐峭üて诘墓鄄饣酆?,发现处于壮年的恒星几乎都处在这样一种稳定的状态中??蒲Ъ颐前汛τ谡庑┳刺暮阈浅浦爸餍蚝阈恰?。对于这些恒星来说,确切的平衡点位置与恒星的总质量有关。质量较大的恒星,平衡状态下的核反应速率要高于质量较小的恒星。
太阳的终结与地球的流浪
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一样,这种平衡并不能天长地久,总有终结的一天。与人从衰老走向死亡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太阳生命终结的过程是丰富的、绚烂的、激烈的,在经历一系列膨胀、爆炸与脉动后,最终归于沉寂。
而在这一切开始之前,人类就得想办法赶紧开始上路,成为“流浪地球”了。因为太阳这个天空中的大炉子,随着时间的增长会越烧越旺。当煤炉中的煤燃尽时,我们会想办法将灰烬请出再加入新煤保持炉火继续燃烧。然而,对于太阳这样的恒星,没有外部的力量为它完成这个过程。核反应消耗氢、形成氦,而产生的氦就堆积在恒星内部。由于氦的分子数要大于氢,因此恒星内部的密度将会随着恒星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内部核反应的速率也会逐渐增加。
研究计算表明,目前太阳的核反应速率大概比太阳刚成为主序恒星时大30%,而在55亿年后(这个数字具体多大不同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总体上都是几十亿年的数量级),不断加快的太阳核反应速率使得当时太阳辐射出的能量约已经是现在的2倍。
在如此剧烈的辐射照耀下,地球表面的温度将超过300多摄氏度,海洋和湖泊中的液态水早已被汽化。以我们现在的认识,在这种环境下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都是无法生存的。除非当时的人们研发出了能够遮挡太阳剧烈辐射的装置,否则就不得不踏上流浪之旅了。
此时,虽然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无法为人类生存的世界,但此时的太阳还仍旧处于主序恒星状态。
1、 红巨星
而再往后,太阳中心区的氢燃烧殆尽,停止了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变成了一个氦核。由于没有的核反应对抗重力,恒星中心附近的物质开始向核心挤压,不断增高核心的温度。距离核心较远的一些残存的氢在核心释放的高温作用下被点燃,驱动的太阳的外层不断向外膨胀,相继吞并水星与金星的轨道,并有可能吞没地球的轨道。此时的太阳已经退出了主序恒星的队伍,变成了一颗红巨星。
2、 脉动变星
接着,太阳进入了“内外两开花”的状态。除了外部的氢壳继续发生核聚变反应外,内核残存的氦在不断增大的温度作用下被“点燃”,发生了由氦剧变成碳的核反应。在数分钟的时间内,相当于太阳质量40%的氦被剧烈的“燃烧”成碳,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当于太阳在当前状态下持续数百万年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现象被科学家们称之为“氦闪”。之后,太阳在继续燃烧氦的同时,自身已经无法回到平衡的状态,不断的进行膨胀与收缩的交替,称为一颗脉动变星。
当氦也再次燃尽时,太阳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太阳核心的物质将塌缩成一颗密度极高的白矮星,而外层物质则会向扩张,形成行星状星云。白矮星的密度极高,一立方厘米的白矮星的质就足够有一吨了。
3、 地球的命运
那么地球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在红巨星的演化过程中,吞并地球的轨道是大概率事件。之前有学者认为,由于太阳释放的能量都是质量转化来的,由于太阳总质量会随着核反应的进行而减少,地球受到的引力会相应的减小,地球会自发的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运动。然而,2008年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的一项研究却发现潮汐力会迟滞地球远离太阳的脚步,否定了地球这样逃出升天的可能。不过,正如前文所述,在太阳变成红巨星之前,地球就已经被烤成了一片不毛之地。如果坐等大自然的力量拯救我们,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据科普中国
编辑:张同天
关键词:太阳 地球 恒星 核反应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